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67-张氏医通-第183页

。妇人得之。主半产漏下。以旋复花汤主之。
本草谓旋复花主结气。葱白主寒热。新绛乃丝帛之染绯者。主活血。三味入肝理血。除邪散结。
岂非以气少无阳则寒。血虚无阴则热。两虚相搏。以害其肝之生化欤。若不明其相搏。止谓之虚。
何以用旋复花、葱白皆解客热之邪者。而不用温补其虚乎。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
气畅而血从。则百脉流动。以候天癸。苟有邪以阻之。则血不从其气。而自陷于血海。血海 者。肾主之。肾者。寒水也。其色黑。是以漏下黑矣。犹内经所谓结阴下血也。林亿云。臣亿等。
较诸本无胶姜汤方。当是妊娠中胶艾汤。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其血当下。水有清浊。清则入经化血。浊则为溺为唾。苟因气化之乱。浊者入之。则不能化血。
而为血害也。水性惟能润下。下流不通。入与血居。必停于脉。随其所止。止于肌表者。作身肿。
止于筋骨者。作肢节肿。此止于血室。故作少腹如敦状。然血室虽与膀胱异道。膀胱是行水之府。
水蓄血室。气有相感。故膀胱之气亦不化。而小便微难。水与血皆阴类。虽有留积。不能发热。
故不渴。若渴则为膀胱结热而非水血矣。若小便自如。而少腹之如敦者。亦不谓之水并。当是他 邪血积可知矣。生后者。言曾生育过之妇。则有此患。非指产后而言。若室女则无是疾也。用甘 遂取其直达水停之处。大黄荡涤瘀血。阿胶为血室之向导也。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
伤寒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瘀血。大便色黑。抵当汤主之。发热下之不解。六七日不大 便者。有瘀血。亦抵当汤主之。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宜抵当 丸。三者有病证。而后立方。今止云经水不利。然经水不利。岂尽血蓄不通。而无虚损者哉。此 必有蓄血形状。而出是方也。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子宫血积。不与气和。故新血不至。遂成干血坚癖。外连子户。津液不行。化为白物。是用 绿矾消坚癖。破干血。杏仁利气开闭。润脏之燥。蜜以佐之。纳子户而药气可直达于子宫矣。设 干血在冲任之海者。必服药下之。纳之不能去也。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此腹痛者。由中气虚。脾土不能升运阴阳。致二气乖离。肝木乘克而作痛。故用是汤。补中 伐木。通行阴阳也。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专主风木胜脾之腹痛。而妇人善怒。易动肝火。木邪乘土。多有腹痛经水妄行之疾。
故以此汤主之。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阴 肿亦主之。
此亦因瘀血而病者。经水虽不利。但一月再见之不同。皆冲任脉瘀血之病。土瓜根消水饮。
芍药开血痹。桂枝通血脉。 虫破血积。更需以酒行之。至于 肿。非惟男子之睾丸。妇人之阴 户亦有之。多在产时。瘀血流入作痛。下坠出户也。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 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
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问下利不止。答属带下。何也。妇人年已五十。经绝胞门闭塞。冲任不复输泻之时。所积血 自胞门化为带下。无所从出。大便属阴。故就大便为下利。是即以带下例治之。
王节斋曰。妇人女子。经脉不行。有脾胃损伤而致者。不可便认作经闭血死。轻用通经破血 之药。遇有此证。便须审其脾胃何如。若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少食恶食。泄泻疼痛。或因误服 汗下攻伐药。伤其中气。以致血少而不行者。
只宜补养脾胃。用白术为君。茯苓、芍药为臣。佐以黄 、甘草、陈皮、肉桂、川芎、归身、柴 胡等药。脾旺则能生血。而经自行矣。又有饮食积滞。致损脾胃者。亦宜消积补脾。若脾胃无病。
按其少腹。果有血块凝结。方宜香附、蕲艾、桂心、桃仁行血通经等剂。
经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 四布。五经并行。故心脾和平。则经候如常。苟或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起居失宜。
脾胃虚损。则月经不调矣。若先期而至者。有因肝脾血燥。有因脾经郁滞。有因肝经怒火。有因 血分有热。有因劳役火动。其过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虚。有因肝经血少。有因气虚血弱。治法。
因肝脾血燥者。加味逍遥散。脾经郁滞者。归脾汤。肝经怒火者。小柴胡加生地。血分有热者。
四物汤加白术、茯苓、柴胡、丹皮。劳役火动者。补中益气汤。脾经血虚者。十全大补汤。肝经 血少者。六味丸。气虚血弱者。八珍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