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气。则肿者不能消散成
脓。溃者不能生肌收敛。故丹溪云。肿疡内外皆壅。宜托里表散为主。溃疡内外皆虚。宜托里补
接为主。治者审之。
小便不通 疮疡小便不通。其因不一。当分经络虚实而药之。若溃而恶寒发热。气血虚也。
八珍汤。手足并冷。阳气虚寒也。四君子加炮姜、升麻。手足不冷。乃脾气虚弱也。四君子加升、
柴、半夏。寒热往来。气血虚也。十全大补汤。大便了而不了。脾气虚而下陷也。补中益气汤。
切不可轻用疏导之剂。复伤元气。致肿者不能复起发腐溃。溃者不能生肌收敛。须临证制宜而治。庶无误矣。
作渴不止 疮疡作渴。当分经络所属。及血气虚实而治。若 痛发热。便利调和者。邪在表
也。清热消毒汤。肿痛发热。大便秘涩者。邪在里也。凉膈散。 痛炽盛。邪在经络也。活命饮。
右关脉洪数有力。胃火消烁津液也。竹叶石膏汤。右关脉数无力。胃虚津液短少也。补中益气汤。
饮食失度。胃气内伤而亡津液者。参苓白术散。脓血出多而气血虚弱者。八珍汤加五味。禀肾不
足而津液短少者。加减八味丸。余当临证制宜。
自汗不止 疮疡溃后多汗。卫虚元气外泄。大非所宜。其禀质肥盛者。湿热外泄。犹无大患。
若形槁色枯。胸中多气。血液衰少者。乃火热亢极。为害弥甚。故治肥盛之人。溃疡多汗。则宜
托里消毒散加减。气虚形盛者。则宜六君子
为主。酒客则加麋衔、泽泻之属。形瘦之人。溃疡多汗。则宜保元汤加归、芍。或生料六味加枣
仁救其津液。庶免火气内燔。咽燥噎塞。烦扰喘咳之患。大抵溃疡多汗。一切苦寒伤胃。腻滑夺食。
辛热耗气之药。皆当切禁。
下痢不止 痈疽溃久。疮口不收。脓水清稀。而见泄利惊溏。皆为脾气衰弱之候。理中、补
中、四柱、六柱、二神、四神。并可选用。如下痢白沫。此脾气下陷。补中益气加姜、桂、吴萸、
木香之类。若见脓血下滞。须详血色之鲜晦。鲜者则宜连理汤之姜、连并进以和其中。晦者则宜
理中汤稍加桂、附以温其下。赤白兼下如玛瑙色者。亦宜上法。倘数服不应。又当补中益气加辛
温之品兼升举其阳。若下痢清血。则加茜根、乌 骨、乌梅、白芍。苟非夏秋湿热下注。则黄连、
浓朴、枳壳、槟榔、泽泻等药。皆为戈戟也。
敷寒凉药 疮疡敷药。当分阴阳虚实而用内治之法。不可概敷寒凉之药。若肿痛热渴。脉滑
数有力。其证纯阳。宜内服解毒之剂。外敷寒凉之药。则热毒自消。瘀滞自散。若似肿非肿。似
痛非痛。似赤非赤。似溃非溃。脉洪数无力者。证属半阴半阳。宜内服助胃托里。兼行解毒。外
敷寒凉药中兼辛热药一分。则营逆自从。血郁自散。若微肿微痛。色黯坚硬。肉色如故。久而不
溃。脉按之沉细。举指虚浮者。其证属阴。宜内服回阳之剂。外敷辛热之药。则阴毒自解。阳气
自复。凡阳气虚寒。不能消散腐溃。或溃而肿不消。口不敛者。必内服温补药。外用生附子掺疮
口。则歹肉自去。新肉方生。若阴寒之证而用寒凉之药。则腠理闭塞。气血凝滞。毒瓦斯益深。良
肉反死。疮口不敛。恶证蜂起。不可复救矣。盖治病必求其本。假如肿痛热渴。大便秘结者。邪
在内也。疏利之。肿 作痛。寒热头疼者。邪在表也。发散之。 肿痛甚者。邪在经络也。和解
之。漫肿微痛而不溃者。血气虚弱也。急补托之。色黯微痛而不溃。或溃而不敛者。阳气虚
寒也。温补之。如是则五脏自和。六腑自调。气血自生。疮毒自解矣。
用刀针法 疮疡用针。当审经络表里之虚实。部分肌肉之浓薄而施之。夫肿高而软者。发于血
脉也。肿硬而坚者。发于肌肉也。肉色不变者。发于骨也。疮未成者。解散以消其毒。已成者。
托里以速其脓。脓已成者。当验其生熟浅深而后针之。以指轻按便痛者。脓浅也。重按方痛者。
脓深也。按之不起者。脓未成也。按之即痛者。脓已成也。若脓初生而即针。则腐溃益深而不能
收敛。若疮深而针浅。则内溃不出。外血反伤。若疮浅而针深。则其脓虽出。良肉亦伤。盖疮之
证。气血已伤。肌肉已坏。当随决其毒。不可拘泥人神部分。其脓一出。诸证自退。若脓出反痛。
或烦躁呕逆者。皆胃气亏损。急宜托里调补。凡脓已成者。急刺去。以纸捻蘸油 疮内。以膏药
贴之。如疮反复未痊。多是浓味七情火动而然。当审所因而调治。亦有脓清不敛。乃胃气虚弱之
故。又当兼饮食调补之。若小儿患疮肿。药中加漏芦。令母服之。乳中药过。儿疮自愈。
陈毓仁曰。肿疡初起。顶高根活。色赤发热。 肿疼痛。日渐高肿者顺。已成 肿。皮薄光
亮。饮食如常。二便调匀。身温和者顺。已溃脓稠。色鲜不臭。腐肉自脱。 肿易消。身轻者顺。
溃后脓浓稠黄。新肉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