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法王之心。凡三教九流。疾厄之
苦。如萃一身。皆当贯彻其旨。庶无自欺之弊。尝闻师尼寡妇之治。与常人有别。岂衲子参堂打
七之入魔。炼士坐功运气之走火。与常人无异耶。余虽不敏。业尝究心斯道。遍考方书。从无及
此。每见呆修行人见性不真。往往入于魔境。或丧志如木偶。或笑啼癫妄。若神祟所凭。良由役
心太甚。神心舍空。痰火乘凌所致。详推治例。与不得志人郁悒 傺之候。不甚相远。但其间多
挟五志之火。虽有虚证虚脉。一切温补助阳涩精药。概不可施。多有涤痰安神不应。服大剂独参
汤而愈者。有安神补气不应。服六味地黄兼滋肾丸而愈者。有涤痰降火不应。后服天王补心丹经
岁不辍而愈者。然此皆下根人。执迷不省。随其所着而流入识神矣。更有业种魔根。诡遇名师。
为藏身悔过之地。始焉非不勇猛。善知识见其略有见地。稍加策厉。安知其进锐者其退速。未几
本性炽然。恣行贪着。集成异端。嗔痴暴戾。淫杀盗妄。靡所不至。此宿世定业。虽诸佛不能化
导。岂药石能治乎。至于修真炼气之士。不求自然之旨。刻以吐纳为务。乃至气乱于中。火炽于
外。而为怔忡痞逆。躁扰不宁等患。慎不可妄行耗气散表之药。为害莫测。况有不能秘精啬神。
真气不能外廓内充。为风寒所侵。水谷所犯。惟黄 建中、枳实理中为正治。其余七情六气。以
意逆之。或有过剂伤中。虚火为患者。大剂独参汤以敛之。即有得其术者。真气初调之时。一身
阴气赶散。腹痛肠鸣不已。虫垢悉从魄门而出。自后真气方得内守。可以结胎。可以辟谷。当此
切勿误认为病而饵汤药以耗真气。不特前功尽废。且有性命之虑。亦有居处失宜。不能调制其火。
胎息不安者。独参汤送养正丹。取丹砂、铅汞之同气相求。自然胎息安和。医师不谙。见其灼热
燔蒸。误认客邪散表。势必昆 飞焰。玉石俱焚矣。不特发表当禁。一切辛散走气。苦寒伤阳。
沉降助阴药。咸宜远之。
大抵炼气之道。以阳为宝。纯阳为仙。纯阴则鬼。此理之最显者。用药不可不知。近世医术浅陋。
药石无功。多有沿袭坐功却病之法。不过欲断除妄念。勘破关头。昧者不能果决。每致壮火飞腾。
头面赤热。膈塞心忡。喘逆蒸汗而成上脱之候。亦有阴气消亡。强阳不制。精髓不固。二便引急
而成下脱之候。急乘欲脱未脱时。峻投保元汤下灵砂丹。以救上脱。数进生料六味下黑锡丹。以
固下脱。屡奏奇功于反掌间。当知精津血液。总藉神气之统摄也。曷观世俗三教所习。趋舍虽异。
而致病之由。皆不离于色相。苟能静究其理。妄希图治。而曰无贼于人。吾未敢信以为然。



<目录>卷六\神志门

<篇名>养性论

属性:养性之道。从古医林未之及也。惟孙真人千金方后。述之颇详。近予衍释其义。三复读之。
要非予心所谓养性之旨也。夫所谓养性者。务竭己灵。以开天下后世学道人之心眼。则吾性常留
宇宙间。庶得养之之道。若从事乎炼形食气。徒资一己之私。乌得谓之道耶。嗟予素禀蒙昧。不
逢名师之点勘。赖有先哲遗言。得以焕发性灵。以资利济之用。因于千金方中检得二方。一为耆
婆大士万病丸。一为西岳真人灵飞散。迥出意表。其万病丸方。业经收入局方。虽有癫疰蛊毒。
黄肿水病。 痹疟痢。种种诸治。详其方下。首治七种痞块。因以隶诸积聚门中。予尝以疗历年
不愈。诸治不效。荫入骨髓诸病。靡不随手取应。不特方下诸治也。至灵飞散方。仅见云笈七笺。
方书曾未采录。方中云母。功专扶阳。力能辟除三尸。荡练五脏。佐以钟乳之补真阳。人参之安
五脏。茯苓之守正气。桂心之利关节。柏仁之益聪明。菊花之清神气。续断之续筋骨。地黄之填
骨髓。天门冬之滋津液。与云母同。为杀三虫伏尸之专药。考诸本经。一
皆轻身延年之仙品。洵为修心养性静功服食之首推。孙子饵之尸解。良由云母性善灵飞使然。较
之彭祖麋角丸。专取血肉之味。培理血肉之躯。宗旨悬殊。趋舍各别。第以石药性悍。服之恐有
未安。不无遗误将来之虑。于是力行修制。亲为尝试。但初服两三月间。或时稍有头旋眼黑。服
及半载。渐觉步履轻捷。足膝不能自主。此药力僭上。无以统摄其下也。服至年余。视听斯聪。
应酬无倦。即有六淫外侵。五味内泊。得此温养之力。力能自散。无取他药攻发也。予初服此。
见者莫不以之为诞。迄今三易星霜。而筋力犹然与往昔无异。是以亲属交知。互相效尤。间有服
食之初。鼻中微衄二三次而止者。亦有腹中微痛。圊下虫血而安者。此灵药攻逐三尸积荫之故。
积荫蠲除。真阳日长。色力日增。灵根日固。触境遇缘。无非至道。道在日用常行。又何必离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