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 如失矣。所谓热者清之是也。一曰疏利。痰凝气滞。食积水 停。皆令人泻。随证祛逐。勿使稽留。经云。实者泻之。又云。通因通用 是也。一曰甘缓。泻利不已。急而下趋。愈趋愈下。泄何由止。甘能缓中。善禁急速。且稼穑作 甘。甘为土味。所谓急者缓之是也。一曰酸收。泻下有日。则气散而不收。无能统摄。注泄何时 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摄之权。经云。散者收之是也。一曰燥脾。土德无惭。水邪不滥。故泻 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廪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经云。虚者补之是也。
一曰温肾。肾主二便。封藏之本。虽属水。而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 营运三焦。熟腐水谷乎。故肾虚者必挟寒。脾虚者必补母。经云。寒者温之是也。一曰固涩。注 泄日久。幽门道滑。虽投温补。未克奏功。须行涩剂。则变化不愆。揆度合节。所谓滑者涩之是 也。以上九治。治泻之大法。至于先后缓急之权。岂能豫设。须临证之顷。圆机灵变耳。
戴复庵云。泻水而腹不痛者。湿也。升阳除湿汤或胃苓汤。饮食入胃。辄后便完谷者。气虚 也。香砂六君子。或枳实理中汤。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黄芩芍药汤。痰留 于肺。大肠不固。或时泻。或时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脉必弦滑。其人神色不瘁。二陈加苍 术、木香。或探吐之更佳。腹痛甚而不泄。泄后痛减者。食积也。保和丸消导之。餐泄者。史记 名迥风。水谷不化。湿兼风也。风邪干胃。木来贼土。清气在下。升阳除湿汤。若饮食下嗌而辄 出不留者死。溏泄者。污积粘垢。湿兼热也。黄芩芍药汤加香、连。 溏者。中寒糟粕不化。色 如鸭粪。所以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湿兼寒也。附子理中汤。洞泄者。即名濡泄。体重软弱。泻 下多水。湿自盛也。胃苓汤。水液去多。甚而转经血枯。故筋急也。升阳除湿汤。滑泄者。久下 不能禁。湿胜气脱也。四柱饮。不应。用六柱饮。热泻。粪色赤黄。弹响作疼。粪门焦痛。粪出 谷道。犹如汤热。烦渴小便不利。五苓散。泻水多者亦必用之。若去桂。即不效。寒泻。腹胀泄 注。食即呕吐。理中汤加肉桂、诃子、升麻。食久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脉沉迟。身冷不 渴。溲清。或绵绵腹痛。附子理中汤加肉果。夏暑暴泻如水。周身疼痛汗出。脉弱少气。甚者加 吐。此名紧病。浆水散。盛暑逼于外。阴冷伏于其中。非连理汤不可。气虚而泻。四君子加升、
柴、肉果、诃子。伤食泄泻。必嗳气如败卵臭。保和丸。虚者。治中汤加减。积滞泄泻。腹必绞 痛方泄者是也。平胃散加磨积药。伤酒泻。葛花解酲汤。痰泻。则头晕恶心。胸腹迷闷。或时泻 甚。或时不泻。二陈汤加海石、香附、星、香、芩、连。姜汁调。神曲糊丸服。有人患早起泄泻。
或时有血。午后仍便结粪。能食善饮。此是酒积作泻。二陈加炮姜、酒炒川连、红曲。陈酒曲糊 丸。乌梅汤下。有血。去半夏加麝少许。晨夕各一服。日间无事。将晡腹膨。一夜肠鸣不得宽泰。
次早洞泄。此名顿泻。是脾虚湿盛也。胃苓汤加木香、砂仁。虚者。理苓汤加木香。气泄。肠鸣 失气。胸膈痞闷。腹急而痛。泻则腹下稍安。须臾又急。亦有腹急气塞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滞。
气不流转。水谷不分所致。木香调气散。水渍入胃。名为溢饮滑泄。渴能饮水。水下复泄。泄而 大渴。茯苓甘草汤。五苓散。并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督脉之病也。泄而口渴引饮。小便短涩。
此为津液内亡。钱氏白术散。肾水不足之人患泄。或过服分利之剂而渴者。加减八味丸。失治。
必致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等证成矣。凡大便泄。服理中汤。小便不利。大便反泄。不知气化之故。
本肺不传化。以纯热之药治之。是以转泄。少服则不止。多服则愈。热所以不分。五苓散加人参、
炙甘草。名春泽汤。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泻而腹热。脉滑坚者。
属实。当与消导。不应。是食积发热也。加香连。更不应。加大黄微下之。泻而经年不止者。属 寒积。备急丸神效。泄泻恶心欲吐。或水土不伏。或感山岚瘴气而泻。藿香正气散。脾胃虚弱。
内挟风冷。泄泻注下。水谷不化。脐下 痛。腹中雷 鸣。乃积寒久利。肠滑不禁。木香散。若药与食入口即泻下者。名直肠泻。难治。本方加人参、
白术。用伏龙肝汤煎服。忧思太过。脾气结而不能升举。陷入下焦而成泄泻者。逍遥散去归加升 麻、木香。或越鞠、枳术相和服。不应。用补中益气加木香。久泻谷道不合。或脱肛。乃元气下 陷。大肠不行收令而然。补中益气加诃子、肉果、五味。乌梅肉为丸。或四君子加防风、升麻。
老人消运不及。而膨胀作泻。九味资生丸加木香。善饮者。加泽泻、肉桂。凡泻多因于湿。分利 小水为上。若老人气虚下陷。又宜风药以胜之。如补中益气加羌、防之类。或升阳除湿汤升举脾 胃。所谓下者举之。湿寒之胜。以风平之是也。大泻气脱而不知人。口眼俱闭。呼吸欲绝。急灸 气海穴。大进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