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67-张氏医通-第100页

加附子。骨痿不能起于床者。金刚丸。经言骨痿者。生于大 热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
则骨枯而水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此湿热成痿。多发于夏。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阳明。
东垣独得其秘。而用清燥之剂。主以清暑益气汤。属湿痰者。手足软弱。脉沉滑。兼腰膝麻木。
或肿。二陈汤加二术、羌活、黄柏、竹沥、姜汁。黑瘦人脉涩弱。或左脉大而无力。行步艰难。
或兼盗汗阴虚等证者。是血虚有火。四物加牛膝、肉桂、黄柏、苍术。阴血衰弱。不能养筋。筋 缓不能自收持。故痿弱无力。补血荣筋丸。气虚痿弱无力。四君子加苍术、黄柏、肉桂、黄 。
肥白人脉沉缓。或滑。恶心。胸膈不利。属气虚有痰。六君子加苍术、黄柏、竹沥、姜汁。兼食 积。即气口弦滑。腹胀恶食。是食积妨碍。脾气不得运于四肢。导痰汤加楂、曲、木瓜、防己。
挟死血者。脉沉涩或弦。而按之则芤。为恶血流于腰膝。或因产后。或跌扑伤损而得者。不可作虚治。
痿厥 足痿弱不收为痿厥。有二。一属肾与膀胱。经云。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
精时自下。是肾伤精脱也。都气丸。审系阳虚。用八味丸。又云。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
及为痿厥 。是膀胱在下发病也。五苓散。一属脾湿伤肾。经云。凡治痿厥发逆。肥贵人膏粱 之疾也。肾着汤加萆 。又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小青龙汤去麻黄加羌浩。肾虚 之人。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湿热相合。痿厥之病大作。脉沉濡而数。小水赤涩。或作肿痛。
腰以下痿软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清燥汤。伸不能屈。屈不能伸。腰膝腿脚肿痛。行步 艰难。安肾丸。目中流火。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困倦乏力。寝汗憎风。行步不正。两脚欹侧。
卧而多惊。腰膝无力。腰以下消瘦。加味虎潜丸。凡老人痿厥。累用虎潜丸不愈。即于本方加附 子立愈。盖附子有反佐之力也。又有脚膝痿弱。下尻臀皆冷。阴汗臊臭。精滑不固。脉沉数有力。
此为膏粱浓味所致。火郁于内。逼阳向外。即阳盛拒阴。滋肾丸苦寒下之。肥盛苍黑人。足膝痿 。皆属湿热。潜行散、二妙散。误用温补必殆。
子和云。风痹痿厥四证。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为辨。一概作风冷治之。下虚补之。此所以 旷日弥年而不愈者也。夫四末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 寒热者为厥。其状未尝同也。故其本源又复大异。风者必风热相兼。痹者必风寒湿相合。痿者必 火乘金。厥者或寒或热。皆从下起。今治之者。不察其源。见于手足 曳。便谓之风。左传虽谓 风淫末疾。不知风暑燥湿火寒六气。皆能为四末之疾也。
祝仲宁治一人。病腰膝痹痛。皆以为寒。率用乌、附、蛇酒药。盛暑犹着绵。如是者三载。
祝诊之。曰。此湿热相搏而成。经所谓诸痿生于肺热也。即令褫其绵。与清燥汤饮之。曰。疾已 深。又为热药所误。非百帖不效。服三月余而痊。李士材治兵尊高玄圃。患两足酸软。神气不足。
向服安神壮骨之药不效。改服滋肾牛膝、薏苡、二妙散之属。又不效。纯用血药。脾胃不实。诊 之。脉皆冲和。按之亦不甚虚。惟脾部重取之。涩而无力。此土虚下陷。不能制水。则湿气坠于 下焦。故膝胫为患耳。进补中益气倍用升、柴。数日即愈。夫脾虚下陷之证。若误用牛膝等下行 之剂。则愈陷。此前药之所以无功也。
<目录>卷六\痿痹门<篇名>百合属性:金匮云。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 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 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 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时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 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百合病吐之后者。
百合鸡子汤主之。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 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蒌牡蛎散主之。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 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所谓百脉一宗。言周身之血。尽归于心主也。心主血脉。又主火。若火淫则热蓄不散。流于 血脉。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人身气阳而血阴。若气盛则热。气衰则寒。今病在血。不干于 气。所以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皆阳火烁阴。无可奈何之状也。
又上热则为口苦。下热则为便赤。亦阳火烁阴之患也。药虽治病。然必藉胃气以行之。若毒血在 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