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前条云太阳病八九日不解。当与麻黄汤。以发汗。因自衄而解。此条不发汗因致衄。

  麻黄汤主之。何也。盖前条发汗自衄。以衄即汗也。故云衄乃解。此条不发汗。致衄乃邪郁于经也。故以麻黄发汗两 。不可不解。

  伤寒脉浮紧。邪在表也。当与麻黄汤发汗。若不发汗。则邪无从出。壅甚于经。迫血妄行。因致衄也。

  王三阳云。夺血者亡汗。既致衄。不可轻用麻黄汤。须审之又审。点滴不成流者可也。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故宜当下。若小便清者。知里无热。则不可下。经曰。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况此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不可责邪在里。是仍在表也。与桂枝汤以解外。若头疼不已。为表不罢。郁甚于经。迫血妄行。

  上为衄也。

  王三阳云头痛有热。盒饭解表。纵六七日不便。止当与大柴胡汤。承气汤不当与也。疑有瘥字。虽十日不更衣。何惧之有。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烦者。热也。发汗身凉为已解。至半日许。身复热。脉浮数者邪不尽也。可更发汗。

  与桂枝汤。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重亡津液。则不能作汗。必待阴阳自和。乃自愈矣。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不可以药利之。俟津液足。小便利。必自愈也。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发汗则表虚而亡阳。下之则里虚而亡血。振寒者。阳气微也。脉微细者。阴血弱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下之虚其里。汗之虚其表。既下又汗。则表里俱虚。阳王于昼。阳欲复。虚不胜邪。

  正邪交争。故昼日烦躁。不得眠。夜、阴王。阳虚不能与之争。是夜则安静。不呕不渴者。里无热也。身无大热者。表无热也。又无表证而脉沉微。知阳气大虚。阴寒气胜。与干姜附子汤退阴复阳。

  卷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干姜附子汤方第二十三

  干姜(一两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虚寒大甚。是以辛热剂胜之也。

  王海藏云。服姜附汤有二法。当热服。手少阴心也。水包火。热服以接心火。身表寒盛。外火少也。寒从外生。热从内消。譬如冻死。寒在外也。一法当寒服。足少阴肾也。

  寒邪入水。冷服以类肾水。身表微热。内水多也。热从外生。寒从内消。譬如饮冷。寒在内也。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汗后身疼痛。邪气未尽也。脉沉迟。荣血不足也。经曰。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又曰。

  迟者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与桂枝汤。以解未尽之邪。加芍药、生姜、人参。以益不足之血。

  张兼善云。或谓经言表邪盛。脉浮而紧。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况身疼皆系表邪未尽。此又加人参、芍药、生姜、以益血。何也。余曰。表邪盛则身疼。血虚则身亦疼。其脉浮紧者。邪盛也。其脉沉微者。血虚也。盛者损之则安。虚者益之则愈。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汗出而喘。身无大热。则所留之邪。止在上焦肺部。故用麻黄杏仁以散胸中之邪。甘草石膏以助西方之令。

  发汗后喘。当作桂枝加浓朴杏仁汤。汗出则喘愈。今汗出而喘。为邪气壅甚。桂枝汤不能发散。故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有大热者。内热气甚也。无大热者。表邪必甚也。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散其邪。

  卷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第二十四

  麻黄(四两去节味甘温)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石膏(半斤碎绵裹味甘寒)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