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也。三焦者、气之道路。卫气疏。则气不循常度。三焦绝其常度也。

  张卿子云。玩实字。乃胃病也。实则谷消而水化。是胃虚。不能使水谷入经。循其脉道。故外则肤空。内则血崩。荣盛二字。谓不能与卫和。肤疏二字。谓不能固其荣。非云荣强而卫弱也。

  唐不岩云。既言悍气为卫。精气为荣。则荣卫者。水谷精悍之气所成。岂独单言水不能化血。即单言谷。亦岂有化气之理。经文语意甚圆。即引经淫精于脉。合和于血。

  亦不似成氏水谷二字。截然两分也。

  此 专言卫气虚之脉。卫虚则外不能固肤。内不能统血。虽有胃中水谷所化之血脉。而亦无统摄矣。故曰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趺阳脉微而紧。紧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中虚且寒。气自短矣。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烦者、热也。少阴脉弱者、阴虚也。阴虚则发热。以阴部见阳脉。非大虚也。故生微烦。厥逆者。四肢冷也。经曰。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少阴脉涩者。阴气涩。不能与阳相顺相接。故厥逆也。

  王宇泰曰。此 不当作二证。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脾胃为荣卫之根。脾能上下。则水谷消磨。荣卫之气得以行。脾气虚衰。不能上下。

  则荣卫之气。不得通营于外。故趺阳脉不出。身冷者。卫气不温也。肤硬者。荣血不濡也。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尸厥者。为其从厥而生。形无所知。其状若尸。故名尸厥。少阴脉不出。则厥气客于肾。而肾气微。少精血。厥气上奔。填塞胸膈。壅遏阳气。使宗气反聚。而血结心下。

  针经曰。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又曰。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今厥气大甚。

  宗气反聚而不行。则绝其呼吸。血结心下而不流。则四体不仁。阳气为厥气所壅。不能宣发。退下至阴股间。与阴相动。仁者、柔也。不仁者、言不柔和也。为寒热痛痒俱不觉知者也。阳气外不为使。内不得通。荣卫俱不能行。身体不仁。状若尸也。内经曰。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刺期门者。以通心下结血。刺巨阙者。以行胸中宗气。血气流通。

  厥气退则苏矣。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微为亡阳。尺紧为阴胜。阳微阴胜。故名虚损。又加之多汗。则愈损阳气。是阴常在。而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卫、阳也。微为卫气微。故云亡阳。荣、血也。濡为荣气弱。故云亡血。弱为阴虚。虚则发热。紧为阴胜。故为寒。诸乘寒者。则阴阳俱虚。而为寒邪乘之也。寒乘气虚。抑伏阳气。不得宣发。遂成逆也。郁冒。为昏冒不知人也。不仁。为强直而无觉也。

  为尸厥焉。以胃无谷气致脾涩不通于上下。故使口急不能言。战者、寒在表也。栗者、寒在里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濡弱者、气血也。往反有十一头。头者、五脏六腑共有十一也。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腑、阳也。阳脉见者。为乘腑也。脏、阴也。阴脉见者。为乘脏也。

  卷二

  伤寒例第三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春夏为阳。春温夏热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故也。秋冬为阴。秋凉而冬寒者。以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故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冬三月。纯阴用事。阳乃伏藏。水冰地坼。寒气严凝。当是之时。善摄生者。出处固密。去寒就温。则不伤于寒。其涉寒冷。触冒霜雪。为病者。谓之伤寒也。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春风、夏暑、秋湿、冬寒。谓之四时之气。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热为阳。阳主生。寒为阴。阴主杀。阴寒为病。最为肃杀毒厉之气。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