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

  王宇泰云。阳升阴降。二者交通。上下往来于尺寸之内。方且冲和安静。焉睹所谓动者哉。惟夫阳欲升而阴逆之。阴欲降而阳逆之。两者相搏。不得上下。击鼓之势。陇然高起。而动脉之形着矣。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阳脉。寸口也。阴脉。尺中也。上下同等。无有偏胜者。是阴阳之气和缓也。非若迟缓之有邪也。阴阳偏胜者为结为促。阴阳相搏者为动。阴阳气和者为缓。学人不可不知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经云。弦与紧相类。以弦为虚。故虽紧如弦。而按之不移。不移。则不足也。经曰。

  弦则为减。以紧为实。是切之如转索无常而不散。金匮要略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许叔微云。少阳之气通于春。春脉弦者。以应春阳时令之脉也。如浮大而弦。洪长而弦。浮滑而弦。浮数而弦者。皆为阳也。若夫沉微而弦。沉涩而弦。沉细而弦。

  皆为阴症之脉也。仲景以弦脉分阴阳二用之理。其义微矣。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弦则为减。减则为寒。寒者。谓阳气少也。大则为芤。芤则为虚。虚者。谓血少不足也。所谓革者。言其既寒且虚。则气血改革。不循常度。男子得之。为真阳减而不能内固。故主亡血失精。妇人得之。为阴血虚而不能滋养。故主半产漏下。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

  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浮为阳。紧为阴。芤为虚。阴阳争则战。邪气将出。邪与正争。其人本虚。是以发战。正气胜则战。战已。复发热而大汗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浮、数、阳也。本实阳胜。邪不能与正争。故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争则战。脉大而浮数。皆阳也。阳气全胜。阴无所争。何战之有。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脉微者。邪气微也。邪气已微。正气又弱。脉所以微。既经发汗、吐下、亡阳、亡血。内无津液。则不能作汗。得阴阳气和而自愈也。

  王宇泰云。此三脉。皆于病将解之时而候之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 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伤寒三日。阳去入阴之时。病患身热。脉浮数而大。邪气传也。若身凉和。脉浮数而微者。则邪气不传而欲解也。解以夜半者。阳生于子也。脉浮。主 然汗出而解者。

  邪从外散也。脉数。主能食而解者。胃气和也。脉微。主大汗出而解者。邪气微也。

  王宇泰云。上言脉微。故不汗出而解。此言脉微而解。必大汗出。上以曾经吐下亡血。邪正俱衰。不能作汗而解。此以未经汗下。血气未伤。正盛邪衰。故大汗出而解。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三部脉均等。即正气已和。虽有余邪。何害之有。王三阳云。三处浮沉迟数同等者。

  非如成云均等也。各照本部应得脉看。如肺脉当浮。肾脉当沉之谓也。

  立夏得洪大脉。

  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脉来应时。为正气内固。虽外感邪气。但微自汗出而亦解尔。内经曰。脉得四时之顺者。病无他。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

  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

  以阴得阳则解也。

  日中得病者。阳受之。夜半得病者。阴受之。阳不和。得阴则和。是解以夜半。阴不和。得阳则和。是解以日中。经曰。用阳和阴。用阴和阳。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