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知表邪 当愈也。
王三阳云。亦有病与脉相反者。必自卧方瘥。
假令病患云。腹内卒痛。病患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
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腹痛者。里寒也。痛甚。则不能起。而脉沉细。今病患自坐。而脉浮大者。里寒 散也。是有表脉而无里证也。则知里邪当愈。是望证、问病、切脉。三者相参而得之。
可为十全之医。针经曰。知一为上。知二为神。知三神且明矣。
王三阳云。腹痛诸因不同。亦有其脉自浮大者。必自坐方愈。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患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患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
脉下和。处言已愈。
发热烦极。则不能静卧。今向壁静卧。知热已去。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盖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 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诈病者非善人。以言恐之。使其畏惧则愈。医者意也。此其是欤。
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
针经曰。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欠。阴阳不相引则病。阴阳相引则和。
是欠者无病也。
脉之。呻者、病也。
呻为呻吟之声。身有所苦则然也。
言迟者。风也。
风客于中。则经络急。舌强。难运用也。
摇头言者。里痛也。
里有病。欲言则头为之战摇。
行迟者。表强也。
表强者。由筋络引急。而行步不利也。
坐而伏者。短气也。
短气者。里不和也。故坐而喜伏。
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
内经曰。腰者、身之大关节也。腰痛。为大关节不利。故坐不能正。下一脚。以缓 腰中之痛也。
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心痛则不能伸仰。护腹以按其痛。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 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至春分之时。伏寒欲发。故云今月 之内。欲有伏气。假令伏气已发。当须脉之。审在何经。得脉微弱者。知邪在少阴。少 阴之脉循喉咙。寒气客之。必发咽痛。肾司开阖。少阴治在下焦。寒邪内甚。则开阖不 治。下焦不约。必成下利。故云虽尔咽痛。复欲下利。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内经曰。血气者。人之神。恐怖者。血气不足。而神气弱也。脉形似循丝。累累然。
面白脱色者。针经曰。血夺者。色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是知恐怖为血气不足。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其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涩为阴。虽主亡津液。而唇口干燥。以阴为主内。故不饮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愧者、羞也。愧则神气怯弱。故脉浮。而面色变改不常也。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
肺 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 之至骨者。肾气也。
菽、豆也。难经曰。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 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 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各随所主之分。以候脏气。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
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脉经曰。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下利。不见脉。则冷气客于脾胃。今尺中时一 小见。为脾虚。肾气所乘。脉再举头者。脾为肾所乘也。若尺中之脉。更或减损。为肾 气亦衰。脾复胜之。鬼贼相刑。故云难治。是脾胜不应时也。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 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 火。名曰顺也。
金胜木。水胜火。纵者。言纵任其气。乘其所胜。横者。言其气横逆。反乘所不胜 也。
纵横。与恣纵、恣横、之义通。水为金子。火为木子。子行乘母。其气逆也。母行 乘子。其气顺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曰残 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为人病脉。名曰八邪。风、寒、暑、湿。伤于外也。饥、饱、劳、逸。伤于内也。
经脉者荣卫也。荣卫者阴阳也。其为诸经脉作病者。必由风寒暑湿。伤于荣卫。客于阴 阳之中。风则脉浮。寒则脉紧。中暑则脉滑。中湿则脉涩。伤于阴则脉沉。伤于阳则脉 浮。所以谓之残贼者。伤良曰残。害良曰贼。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