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足 者。甘以补之。甘草大枣之甘。以补固肠胃之弱。
<目录>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篇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第六十七属性: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余根据黄芩汤法服。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湿家下后。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
此伤寒邪气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胃中有邪气。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独治于 下。为下寒。腹中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欲呕吐。与黄连汤。升降阴 阳之气。
<目录>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篇名>黄连汤方第六十八属性:黄连(味苦寒) 甘草(炙味甘平) 干姜(味辛热) 桂枝(去皮味辛热各三两)
人参(二两味甘温)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擘味辛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下寒者。散之以辛。桂姜半夏之辛以升阴。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益胃。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 附子汤主之。
伤寒与中风家。至七八日再经之时。则邪气多在里。身必不苦疼痛。今日数多。
复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风湿相搏也。烦者风也。身疼不能自转侧者湿也。经曰。
风则浮虚。脉经曰。脉来涩者。为病寒湿也。不呕不渴。里无邪也。脉得浮虚而涩。身 有疼烦。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桂发汗。走津液。此小便利。大便硬。为津液不足去桂加术。
<目录>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篇名>桂枝附子汤方第六十九属性: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温)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荣卫。
通津液。以和表也。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 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风则伤卫。湿流关节。风湿相搏。两邪乱经。故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 痛剧也。风胜则卫气不固。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为风在表。湿胜则水气不行。小 便不利。或身微肿。为湿外薄也。与甘草附子汤。散湿固卫气。
<目录>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篇名>甘草附子汤方第七十属性: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 白术(二两味甘温) 桂枝 (四两去皮味辛热)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
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者为妙。
桂枝甘草之辛甘。发散风邪而固卫。附子白术之辛甘。解湿气而温经。
活人云。身肿者。加防风一两。悸气。小便不利者。加白茯苓一两半。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浮为在表滑为在里。表有热。外有热也。里有寒。有邪气传里也。以邪未入腑。故 止言寒。如瓜蒂散证。云胸上有寒者是矣。与白虎汤。以解内外之邪。
<目录>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篇名>白虎汤方第七十一属性:知母(六两味苦寒) 石膏(一斤碎味甘寒) 甘草(二两味甘平) 粳米(六合 味甘平)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热。热则伤气。甘以缓之。甘 草粳米之甘以益气。成氏云。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
热甚于外者。以凉解之。其有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非是汤则不能解。暑 之气。得秋而止。故曰处暑。是汤以白虎名。谓能止热也。
李东垣云。身以前。胃之经也。胸胃、肺之室也。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 以清肺。所以号为白虎也。
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血气虚衰。不 能相续也。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目录>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篇名>炙甘草汤方第七十二属性: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人参 (二两味甘温) 生地黄(一斤味甘寒) 阿胶(二两味温甘) 麦门冬(半升去心味甘 平) 麻子仁(半升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上九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