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气在右不可汗。汗则衄
而渴。心烦。饮则吐水。动气在上不可汗。汗则气冲心。动气在下不可汗。汗则无汗。
心烦骨节疼。此分内证发汗之三难也。春宜汗。不可大发。以阳气尚微。冬不大汗以阳
气伏藏。汗之必吐利。口烂生疮。此知时发汗之四难也。



<目录>卷七

<篇名>辨可发汗证并治第十六

属性:大法。春夏宜发汗。
春夏阳气在外。邪气亦在外。故可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
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汗缓缓出。则表里之邪悉去。汗大出。则邪气不除。但亡阳也。阳虚为无津液。故不
可重发汗。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汗多则亡阳。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圣济经云。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壅郁。除邪气者于汤为宜。金匮玉函曰。水能净万物。
故用汤也。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
当以汗解。
经曰。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为大逆。便硬难。虽为里实。亦当先解其外。若下
利药。是为大逆。结胸虽急。脉浮大。犹不可下。下之即死。况此便难乎。经曰。本发
汗而复下之。此为逆。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



<目录>卷七

<篇名>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属性: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主。发汗多亡津液。胃中燥。必发谵语。此非实热。则不可
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通行津液。津液生则胃润。谵语自止。
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证。前有详说。



<目录>卷七

<篇名>辨不可吐第十八

属性:合四证已具太阳篇中。



<目录>卷七

<篇名>辨可吐第十九

属性:大法春宜吐。
春时阳气在上。邪气亦在上。故宜吐。
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要在适当。不欲过也。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
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胸上诸实。或痰实或热郁。或寒结胸中。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反有涎唾
者邪在下。按之。气下而无涎唾。此按之反有涎唾者。知邪在胸中。经曰。下利脉迟而滑
者。内实也。今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是上实也。故可吐之。玉函曰。上盛
不已。吐而夺之。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宿食在中下脘者。则宜下。宿食在上脘。则当吐。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
下者引而竭之。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中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
吐之。
此与第六卷。厥阴门瓜蒂散证同。彼云脉乍紧。此云脉乍结。惟此有异。紧为内实。
乍紧则实未深。是邪在胸中。结为结实。乍结则结未深。是邪在胸中。所以证治俱同也。
吴氏云。凡病在膈上者。脉大胸满多痰者。食在胃口脉滑者。俱宜吐之。华佗谓伤
寒三国日。邪在胸中者。宜吐之。凡吐用瓜蒂散。或淡盐汤。或温茶汤与之。如人弱者
以人参芦汤吐之亦可。若痰多者。以二陈汤一瓯。乘热与之。以指探喉中。即吐也。凡
老人怯弱。与病劳内伤虚人。并妇人胎前产后。血虚脉弱小者。皆不可吐。凡药发吐者
如防风桔梗山栀。只用一味煎汤。温服之则吐。盖误吐。则损人上焦元气。为患非轻。
可不慎哉。



<目录>卷七

<篇名>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属性: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
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阳微下之。阳气已虚阴气内甚。故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右。肺之动也。下之伤胃动肺津液内竭。咽燥鼻干者。肺属金。主燥也。头
眩心悸者。肺主气而虚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左。肝之动也。下之损脾。而肝气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