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利清谷。为里寒。身热不解。为外热。汗出。阳气通行于外。则未当厥。其汗出
而厥者。阳气太虚也。与通脉四逆汤。以固阳气。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利则津液少。热则伤气。气虚下利。致后重也。与白头翁汤。散热浓肠。



<目录>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篇名>白头翁汤方第一百零五

属性:白头翁(三两苦寒) 黄连(三两去须苦寒) 黄柏(三两去皮苦寒) 秦皮(三
两苦寒)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利则下焦虚。是以纯苦之剂坚之。
下利胸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腹满者。里有虚寒。先与四逆汤温里。身疼痛。为表未解。利止里和。与桂枝
汤攻表。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自利不渴。为脏寒。与四逆汤。以温脏。下利饮水。为有热。与白头翁汤以凉中。
罗天益云。少阴自利而渴。乃下焦虚寒。而用四逆者。恐不可以渴不渴分热寒也。
正当以小便黄白别之耳。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经曰。实则谵语。有燥屎。为胃实。下利为肠虚。与小承气汤。以下燥屎。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下利后不烦。为欲解。若更烦而心下坚者。恐为谷烦。此烦而心下濡者。是邪热乘
虚。客于胸中。为虚烦也。与栀子豉汤。吐之则愈。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胃脘有痈。则呕而吐脓。不可治呕。得脓尽。呕亦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脉弱。为邪气传里。呕则气上逆。而小盒饭不利。小便复利者。里虚也。身有
微热见厥者。阴胜阳也。为难治。与四逆汤。温里助阳。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者。寒气上攻也。与吴茱萸汤。温里散寒。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经曰。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
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大吐大下。胃气极虚。复极发汗。又亡阳气。外邪怫郁于表。则身热。医与之水以
发其汗。胃虚得水。虚寒相搏。成哕也。
或云。吴茱萸汤。理中汤。
活人云。橘皮干姜汤。羌活附子散。半夏生姜汤。退阴散。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哕而腹满。气上而不下也。视其前后部有不利者。即利之以降其气。前部。小便
也。后部。大便也。
活人云。前部宜猪苓汤。后部宜调胃承气汤。



<目录>卷七

<篇名>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属性: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邪在上焦。则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则利而不吐。邪在中焦。
则既吐且利。以饮食不节。寒热不调。清浊相干。阴阳乖隔。遂成霍乱轻者止曰吐利。
重者挥霍撩乱。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
利也。复更发热也。
发热头痛。身疼恶寒者。本是伤寒。因邪入里。伤于脾胃。上吐下利。令为霍乱。利
止里和。复更发热者。还是伤寒。必汗出而解。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
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
以然者。经尽故也。
微为亡阳。涩为亡血。伤寒脉微涩。则本是霍乱。吐利亡阳亡血。吐利止。伤寒之
邪未已。还是伤寒。却四五日邪传阴经之时。里虚遇邪。必作自利。本呕者。邪甚于上。
又利者。邪甚于下。先霍乱。里气太虚。又伤寒之邪。再传为吐利。是重虚也。故为不
治。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利为虚。不利为实。欲大便而反失气。里气热也。
此属阳明便必硬也。十三日愈者。伤寒六日。传遍三阴三阳后六日再传经尽。则阴阳之
气和。大邪之气去而愈也。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
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下利后。亡津液。当便硬。能食为胃和。必自愈。不能食者为未和。到后经中。为
复过一经。言七日后再经也。颇能食者。胃气方和。过一日当愈。不愈者。暴热使之能
食。非阳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