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里。发热
微恶寒。支节烦疼。为外证未去。不可攻里。与柴胡桂枝汤以和解之。
王宇泰云。支节。犹云枝节。古字通也。支结。谓支撑而结。若训作散。则不能结
也。
南阳云。外证未解。心下烦闷者。非痞也。谓之支结。



<目录>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篇名>柴胡桂枝汤方第五十四

属性:桂枝(去皮) 黄芩 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芍
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娄氏云。病虽属太阳表证。而有里证兼之者。则不言太阳病。但称表不解。外证未
去。其兼心下支结。则此条柴胡桂枝汤是也。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
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经汗下之后。则邪当解。今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
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即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未解也。胸胁满。微结。寒热。
心烦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若热消津
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其人必呕。今渴而不呕。知非里热也。伤寒汗出则和。今但头汗
出。而余处无汗者。津液不足。而阳虚于上也。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以解表里之邪。复
津液而助阳也。



<目录>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篇名>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五十五

属性:柴胡(半斤味苦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干姜(三两味辛热) 栝蒌根
(四两味苦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 牡蛎(三两熬味咸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
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表之邪。辛甘发散为阳。桂
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咸以 之。牡蛎之咸。以消胸胁之满。辛以润之。干姜之辛。
以固阳虚之汗。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蒌之苦。以生津液。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
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
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
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邪当传里之时。头汗出。微恶寒者。表仍未解也。手足冷。心下满。
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邪结于里也。大便硬。为阳结。此邪热虽传于里。然以外
带表邪。则热结犹浅。故曰阳微结。脉沉。虽为在里。若纯阴结。则更无头汗恶寒之表
证。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今头汗出。知非少阴也。与小柴胡汤。以除
半表半里之邪。服汤已。外证罢而不了了者。为里热未除。与汤。取其微利则愈。故云
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
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
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伤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里之时。呕而发热。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是为柴胡证具。以
他药下之。柴胡证不罢者。不为逆。却与柴胡汤则愈。若下后。邪气传里者。邪在半表
半里则阴阳俱有邪。至于下后。邪气传里。亦有阴阳之异。若下后。阳邪传里者。则结
于胸中。为结胸。以胸中为阳受气之分。与大陷胸汤。以下其结。阴邪传里者。则留于
心下。为痞以心下为阴受气之分。与半夏泻心汤。以通其痞。经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
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此之谓也。



<目录>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篇名>半夏泻心汤方第五十六

属性:半夏(半升洗净辛平) 黄芩(苦寒) 干姜(辛热) 人参(以上各三两甘温)
黄连(一两苦寒) 大枣(十二枚擘温甘) 甘草(三两炙甘平)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辛入肺而散气。半夏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泻痞热。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