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再。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大汗出、脉洪大而不渴。邪气犹在表也。可更与桂枝汤。若大汗出。脉洪大而烦渴
不解者。表里有热。不可更与桂枝汤。可与白虎加人参汤。生津止渴。和表散热。



<目录>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篇名>白虎加人参汤方第十

属性:于白虎汤方内。加人参三两。余根据白虎汤法。
王三阳云。前条脉洪大者。不渴。此条洪大者。烦渴不解。故二汤不同。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
一汤方。



<目录>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篇名>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第十一

属性: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擘)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 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
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内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汤所
以谓之越脾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外台方一名越脾汤。即此义也。
唐不岩云。桂枝、麻黄、越脾或一或二。此即大小奇偶之义。以各半汤详之。曰一
者。当是一之一。无所用去其半也。曰二者。当是二之一。乃所谓各半之半也。及考分
两。本论与活人书。参差不一。然以小发其汗为各半汤谓桂枝止。麻黄发。今在止发之
间。故裁为各半。则汗出必解者。自应麻黄多。桂枝少。不可更汗者。自应桂枝少。石
膏多也。
又云。桂枝麻黄各半汤。即桂枝证药也。桂枝二麻黄一汤。即麻黄证药也。桂枝二
越婢一汤。即大青龙证药也。总是一太阳病。病与时日有浅与深。脉与形证。有应与否。
权衡剂量。不失铢黍。于此见古人立方之妙。
张卿子云。无阳二字宜审。谓脾气不发越耳。又云。寒少。故桂枝少。热多。故石
膏多。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为邪气仍在表也。心下满。微痛。小便利者。则
欲成结胸。今外证未罢。无汗。小便不利。则心下满。微痛。为停饮也。与桂枝汤以解
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



<目录>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篇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第十二

属性: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根据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王宇泰云。或问头项强痛。此邪气仍在表也。虽经汗下而未解。何故去桂加茯苓白
术。是无意于表也。曰、此非桂枝证。乃属饮家也。夫头项强痛。既经汗下而
不解。心下满而微痛。小便不利。此为水饮内蓄。邪不在表。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若得小便利。水饮行。腹满减而热自除。则头项强痛悉愈矣。且如十枣汤证。头亦痛。
乃邪热内蓄而有伏饮。故头痛。其饮水头痛。不须攻表。但宜逐饮。饮尽、则病安矣。
张卿子云。逐饮何不用橘皮半夏。可见此停饮。以胃虚。故无汗耳。与五苓散近似。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
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
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烦、脚挛急者。阴气不足也。阴阳
血气俱虚。则不可发汗。若与桂枝汤攻表。则又损阳气。故为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
烦燥。吐逆者。先作甘草干姜汤复其阳气。得厥愈足温。乃与芍药甘草汤。益其阴血。
则脚 得伸。阴阳虽复。其有胃燥谵语。少与谓胃承气汤。微溏以和
其胃。重发汗为亡阳。加烧针则损阴。内经曰。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不流行。重发
汗。复烧针。是阴阳之气大虚。四逆汤以复阴阳之气。



<目录>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篇名>甘草干姜汤方第十三

属性: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内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