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则胃
中有未消谷物也。故使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金匮要略曰。中焦未和。
不能消谷。故令噫。
张卿子云。胃气有余。即经云陈气二字。不必指定未消谷物说。下文噫而吞酸。
气填膈上。又曰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正是治之以兰。除陈气之证。

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
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浮为胃气虚。紧为脾中寒。胃虚则满。脾寒则痛。虚寒相搏。肠鸣而转。转则膈中
之气。因而下泄也。若少阴脉不出。则虚寒之气。至于下焦。结于少阴。而聚于阴器。
不得发泄。使阴肿大而虚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足。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
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
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人养三焦者血也。护三焦者气也。荣卫俱损。不能相将而行。三焦无所根据仰。身体
为之顽痹而不仁。内经曰。荣气虚而不仁。针经曰。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荣为血。血
不足。则烦疼。荣属心。荣弱心虚。则口难言。卫为阳。阳微则恶寒。卫为气。气虚则
数欠。三焦因荣卫不足。无所根据仰。其气不能归其部。金匮要略曰。上焦竭。善噫。上
焦受中焦气。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以上焦在膈上物
未化之分也。不归者。不至也。上焦之气。不至其部。则物未能传化。故噫而酢吞。中
焦在胃之中。主腐熟水谷。水谷化则思食。中焦之气不归其部。则水谷不化。故云不能
消谷引食。下焦在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溲、小便也。下焦不归其部。不能约制溲便。
故遗溲。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沉为实者。沉主里也。数消谷者。数为热也。紧为肝脉。见于脾部。木来克土。为

贼相刑。故云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
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卫为气。面色黄者。卫气衰也。荣为血。面色青者。荣血衰也。荣行脉中为根。卫
行脉外为叶。荣为阴。卫为阳。荣为根。卫为叶。根叶俱微。则阴阳之气内衰。致生寒
栗而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王宇泰云。子能令母虚。肺主气。气虚。则脾色见于面而黄。心主血。血衰。则肝
色见于面而青。肺臭腥脾液涎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
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经曰。卫气盛。名曰高。高者、暴狂而肥。荣气盛。名曰章。章者、暴泽而光。其
身体瘦而不肥者。卫气衰也。肌肉甲错而不泽者。荣气伤也。宗气者。三焦归气也。四
属者。皮肉脂髓也。荣卫衰伤。则宗气亦微。四属失所滋养。致断绝矣。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
谷入
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卫为阳。微为亡阳。脉微者。卫气疏。卫温分肉。肥腠理。卫气既疏。皮肤不得温
肥。则空虚也。经曰。缓者胃气有余。有余为实。故云缓者胃气实。内经曰。食入于胃。
淫精于脉。是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也。针经曰。饮而液渗于络。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经。
其血乃成也。胃中谷消水化。而为血气。今卫疏荣盛。是荣气强而卫气弱也。卫气弱者。
外不能固密皮肤。而谓之气疏。内则不能卫护其血。而血为之崩。经、常也。三焦者、气
之道路。卫气疏。则气不循常度。三焦绝其常度也。
张卿子云。玩实字。乃胃病也。实则谷消而水化。是胃虚。不能使水谷入经。循其
脉道。故外则肤空。内则血崩。荣盛二字。谓不能与卫和。肤疏二字。谓不能固其荣。非
云荣强而卫弱也。
唐不岩云。既言悍气为卫。精气为荣。则荣卫者。水谷精悍之气所成。岂独单言水
不能化血。即单言谷。亦岂有化气之理。经文语意甚圆。即引经淫精于脉。合和于血。
亦不似成氏水谷二字。截然两分也。
此 专言卫气虚之脉。卫虚则外不能固肤。内不能统血。虽有胃中水谷所化
之血脉。而亦无统摄矣。故曰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趺阳脉微而紧。紧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中虚且寒。气自短矣。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烦者、热也。少阴脉弱者、阴虚也。阴虚则发热。以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