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三因蜜附子)。火炙透
黑收贮,临用取如细粟一粒,口含咽津,亦立刻痊愈。又方∶无论冬夏,用四逆汤、(附子
、干姜、炙草。)姜附理中等汤。(白术、人参、炙草、加姜附。)自愈。切忌表散、清降、

下等剂。如非寒证,误用姜、桂、附,则不可救,是以辨证为尤要。姜桂汤、蜜附片治法,
见《外科全生集》;四逆汤等治法,见《良方集要》。因此症最易误治,故特表而出之。
炳按∶喉证风热为多,夹痰夹湿夹温,厉有霉毒,种种不一也。寻常有表邪咳嗽,身热
脉弦
数,头痛,均疏散中参清咽解毒,亦非一味凉剂者,故前人无不以肺胃感风热证,以先散后
清立法。《白喉论》初见浏阳张绍修着立五方。其表也,葛根、桑叶、连翘、牛蒡、制蚕、
蝉衣。其清也,黄芩、生地、银花、胆草、马勃、青果、土茯苓、石膏,只用三钱,后子午
香室忌表抉微,连桑叶、薄荷亦忌,所立养阴八柱汤,大生地、白芍、麦冬、元参等寒凉滋
腻,抑遏风热,祸害病患,所云服三因蜜附子者,名少阴肾伤寒,急者一周时,不及救也。
《外科全生集》、《良方集要》,皆简单引用之书,法脉甚小。



<目录>

<篇名>暑病有宜用参者论

属性:盛夏酷热,烁石流金,汗出过多,未有不伤气者。内经云∶热伤气。又云∶壮火食气。
故治
之必顾气分,补气之药,孰有过于参哉?孙真人生脉散,东垣清暑益气汤,丹溪十味香薷饮
,皆人人共见之方,未有不用参者。至人参白虎汤,乃《金匮》中 门专主之方,《金匮》
乃医圣仲景之书,是不足法,更何法也?今人见中暑之症,往往疑为时邪而不敢用,不知四
时不正之气,如春当暖反凉,夏当热反寒,秋当凉反热,冬当寒反温,感而病者,谓之时邪
。暑乃六气中之一气,本天地之正热,应时而至,人或不慎,感之而病,是直中暑而已。不
得混谓之时邪也。竟有霍然撩乱,上吐下泻,汗出如油,阳微欲绝,非重用参、附,不能挽
救者。犹记亡友刘南士云∶其兄文星,精堪舆之学,七月初,为人相地,在罗店地方,中暑
霍乱,吐泻交作,十指螺纹尽瘪,危在顷刻,医尽束手。适有友人周介儒,在其地处馆,视
之,以为气虚欲脱也。重用一味高丽参,煎汤服之,吐泻顿止,螺纹尽绽。及南士闻信赶至
,已愈矣。皆惊以为奇,而不知非奇也,人特不细思耳。盖文星体素肥胖,外有余者,中气
必不足;又当秋暑方张之日,履地劳苦之事,气之伤也决矣。既经大吐、大泻、大汗,舍参
无别法矣。其效之神速,不亦宜乎?或曰;暑天岂无秽浊之气,何可用参以补住之? 余曰∶
此病之所以贵乎看也,果有秽浊,原不可补。不知当大吐泻之后,即有秽浊,亦必尽去,此
时不补其气,更有何法可用?况亦有本无秽浊,而仅感暑气,体虚不克支持者乎?奈何执暑天
不可用补之说,坐令有可治之法,而听其不治也。



<目录>

<篇名>伤寒正名论

属性:今人见发热数日不凉,即混名之曰伤寒。而不辨其为风、为寒、为湿、为热、为温,一
例以
豆豉、豆卷、牛蒡、沙参、生地、洋参、石斛投之,此大谬也。不知此数病者,虽隶于伤寒
门类,皆由伤寒传变,不得混名之曰伤寒,而以冬至以前所发之真伤寒治之。况其所用者,
并非伤寒方,且其所视者,亦并非伤寒症,特欲以伤寒两字愚病家耳。《素问》曰∶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又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寒甚则生
热也。又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难经》五十八难曰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为病之总名。五者乃病之分
证。仲景《伤寒》论其始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后乃一一分别治之。
有所谓中风者,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是也;有所谓伤寒者,太阳病,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是也,病自伤寒来,故用桂枝、麻黄之辛温,以
祛风而散寒。有所谓湿痹者,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是也。有所谓 病者,太
阳中热,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者是也;有所谓温病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是也。
其病亦自伤寒来。其方如葛根之辛凉,石膏之辛甘寒,黄芩、黄连、大黄之诸苦寒者皆治之
。今人既不辨伤寒症中之为风、为寒、为湿、为热,为温,又不问《伤寒论》中,以何者为
主方。
炳按∶伤寒正名,剿撮《伤寒论》开场白。引用《难经》伤寒有五语,做一篇文本,实
要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