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伏龙肝一块。因气。加香附炒一钱。枳实麸炒八分。白术一钱。心烦不寐。加竹茹二钱。
酒伤脾胃。加干葛八分。天花粉三钱。白豆蔻八分。一论呕哕痰涎者。
\x加减二陈汤\x 陈皮(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白茯苓(去皮三钱) 甘草(八分) 人参(二钱) 白术(
一钱五分) 竹茹(二钱) 砂仁(八分) 山栀(三钱) 麦门冬(去心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徐徐温服。
一论水寒停胃作呕吐者。
\x茯苓半夏汤\x 白茯苓(去皮) 半夏(姜炒) 陈皮 苍术(米泔浸) 浓朴(姜炒各一钱) 砂仁(五分)
藿香(八分) 乌梅(一个) 干姜(炒三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徐徐服。
一论阴症呕吐。或手足厥冷。腹痛。属虚寒。冷甚者。附子理中汤。(方见中寒门)
一论久病胃虚呕吐。月余不纳水谷。闻食即呕。闻药亦呕者。
\x比和饮\x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 白茯苓(去皮一钱) 藿香(五分) 陈皮(五分) 砂仁(五分)
神曲(炒一钱) 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用陈仓米一合。顺流水二盅。煎沸泡伏龙肝。研细。搅浑澄清。取一钟。生 姜三片。枣二枚。同煎七分。稍冷服。别以陈仓米煎汤啜之。日进药二三服即止。
一论卒暴呕吐。虚弱困乏无力。及久病患呕吐。饮食入口即吐者。人参一两切片水煮。
徐徐而服之立止。
一治胃气冷。饮食即欲吐。白豆蔻五钱为末。以好酒一盏。微温调服。日三盏。
一治冷涎呕吐。阴症干呕。
吴茱萸(汤泡炒一钱半) 生姜(二片) 人参(三分) 大枣(五个)
上锉。水煎。食前服。
一治患呕吐。闻药即呕。百方不效。以伏龙肝为末。水丸。塞两鼻孔。却服对症药。遂 不再吐。如神。
一治热症呕吐。或憎寒发热口苦。小柴胡汤。多加生姜、人参。或加乌梅。
一治胃热而呕吐。欲知胃热。手足心皆热者是。
\x竹茹汤\x 半夏(姜汁炒二钱) 干葛(二钱) 青竹茹(四钱) 甘草(八分)
上锉。姜、枣煎服。或加前胡三分。
一治呕吐属热者。
黄连(姜炒一钱) 石膏(二钱火 )
上为末。白滚水送下。
一治热吐不止。
栀子(炒黑) 朴硝(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三茶匙。白滚水送下。
一论大肠结燥。呕吐不止。汤药不入。老人虚人。多有此症。幽门不通。上冲窍门。呕 吐泛 满之症。法须先以蜜导煎。通其幽门。然后服药。盖人身之气。上下周流。下不通必宣其上 如前吐法是也。上不安必撤其下也。
藿香 浓朴(姜炒) 陈皮 白术(去芦炒) 白茯苓(去皮各一钱) 砂仁(炒五分) 枇 杷叶(擦去白毛三片) 甘草(三分) 生姜(一钱)
上锉。水煎服。
一治呕吐宿滞。脐腹痛甚。手足俱冷。脉微细。用附子理中汤一服。益甚。脉浮大。按 之而细。用参附汤一剂而愈。
一论阴虚于下。令人多呕者。乃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气喘。以六味地黄丸盐汤 送下。
一呕吐不食。腹痛后重。自用大黄等药一剂。腹痛益甚。自汗。发热昏愦。脉大。予用参、
术各一两。炙甘草、煨姜各三钱。升麻一钱。水煎服而苏。又用益气汤加炮姜。一剂而愈。
<目录>卷三<篇名>翻胃属性:脉浮缓者生。沉涩者死。脉涩而小。血不足。脉大而弱。气不足。
夫翻胃之症。其来也未有不由膈噎而始者。膈噎者喜怒不常。忧思劳役。惊恐无时。七 情伤于脾胃 郁而生痰。痰与气搏。升而不降。饮食不下。血气留于咽嗌。五噎结于胸膈者为五膈。法 当顺气化痰。温脾养胃。如阳脉紧而涩者。为难治之症。夫翻胃即膈噎。膈噎即翻胃之渐 大法有四。血虚气虚。有痰有热。血虚者。脉必数而无力。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气血 俱虚者。则口中多出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有热者。脉必数而有力。有痰者。脉必滑数。
二者可治。血虚者。则以四物汤为主。左手脉无力。气虚者。则以四君子为主。右手脉无力 粪如羊屎者。断不可治。大肠无血故也。痰以二陈汤为主。寸关脉沉。或伏或大。有气结 滞。通气之药皆可用。寸关脉沉而涩大。不可用香燥热剂。宜薄滋味。又曰。膈噎翻胃之疾 得之六淫七情。遂有火热炎上之作。多升少降。又有外为阴火上炎翻胃者。作阴火治之。
大便必结。用童便、竹沥、韭汁、姜汁、牛羊乳。分别而用。
一论膈有十般之病。其实同出一源。皆因动性不能发泄。则郁于肝。人之膈膜。属肝木 否 则木乘土位。木曰曲直作酸。然酸则能收塞。胃脘因之而收小窒碍。乃作膈症。宜用此汤。
\x当归活血润膈汤\x 当归(酒洗一钱半) 桃仁(去皮尖一钱) 广陈皮(青色者八分) 川浓朴(姜炒一钱) 黄 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