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滑。名曰平脉也。反得 浮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大逆不治。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乘肾。母之归子 为虚邪。虽病可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 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肾。火之凌水。虽病不死。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 死。冬胃微石曰平。胃少石多曰肾病。但石无胃气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 下于肾藏骨髓之气。真肾脉至。搏而绝。如弹石。辟辟然。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
诸真脏脉见者。皆不治。
<目录>卷一\五脏六腑脉病虚实<篇名>胆经虚实病候属性:胆象木。旺于春。足少阳其经也。肝之腑也。谋虑出焉。诸腑脏皆取决断于胆。其气盛 为有 余。则病腹内冒冒不安。身躯习习。是为胆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胆气不足其气上嗌而口苦。
善太息呕宿汁。心下淡淡如人将捕之。嗌仲介介数睡。是为胆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目录>卷一\五脏六腑脉病虚实<篇名>小肠虚实病候属性:小肠象火。旺于夏。手太阳其经也。心之腑也。水液之下行为溲便者。流于小肠。其气 盛为 有余。则病小肠热。焦竭干涩。小腹 胀。是为小肠之气实也。则宜泻之小肠不足。则寒气 客之。肠病惊跳不言。乍来乍去。是为小肠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目录>卷一\五脏六腑脉病虚实<篇名>胃经虚实病候属性:胃象土。旺于长夏。足阳明其经也。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诸脏腑皆受水谷之气于胃 气 盛有余。则病腹 胀。气满。是为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胃气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 泄 呕逆。是为胃气之虚也。则宜补之。胃脉实则胀虚。则泄。关脉滑。胃内有寒。脉滑为实 气满不欲食。关脉浮。积热在胃内。
<目录>卷一\五脏六腑脉病虚实<篇名>大肠虚实病候属性:大肠象金。旺于秋。手阳明其经也。肺之腑也。为传导之官。变化糟粕出焉。气盛为有 余。
则病肠内切痛。如锥刀刺无休息。腰背寒痹挛急。是为大肠气之实也。则宜泻之。大肠气不 足。则寒气客之。善泄。是大肠之气虚也。则宜补之。诊其右手寸口脉。手阳明经也。脉浮 则为阳。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切痛。如锥刺无休息时。
<目录>卷一\五脏六腑脉病虚实<篇名>膀胱经虚实病候属性:膀胱象水。旺于冬。足太阳其经也。肾之腑也。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
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其气 盛为有余。则病热。胞涩小便不通。小腹偏肿痛。是为膀胱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膀胱气不足 则寒气客之。胞滑。小便数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之气虚也。则宜补之。
<目录>卷一\五脏六腑脉病虚实<篇名>三焦虚实病候属性: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气。出于胃上口。并咽以贯鬲。布胸内。走腋。循 太阴 之分而行。上至舌。下至足阳明。常与营卫俱行。主纳而不出也。中焦之气。亦并于胃口。
出上焦之后。此受气者。泌糟粕。承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主不上不 下也。下焦之气。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主出而不纳。故水谷常并居于胃。成糟 粕而俱下于大肠也。谓此三气。焦干水谷。分别清浊。故名三焦。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之 所终始也。三焦气盛为有余。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涩。或大便难。
是为三焦之实也。则宜泻之。三焦之气不足。则寒气客之。病遗尿。或泻利。或胸满。或食 不消。是三焦之气虚也。则宜补之。诊其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尺脉迟。下焦有寒。尺脉浮 者。客阳在下焦。
<目录>卷一<篇名>五脏补泻主治例属性:肝虚者。陈皮、生姜之类补之。虚则补其母。肾者肝之母也。以熟地、黄柏补之。如无 他 症。六味地黄丸主之。实则白芍泻之。如无他症。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以甘草泻心汤 主之。心者肝之子也。
心虚者。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肝者心之母。生姜补之。如无他症。以安神丸主之。
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症。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主之。
脾虚者。甘草、大枣之类补之。虚则补其母。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之。实则泻其子。
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主之。又云。实则黄连、枳实泻之。如无他症。益黄散主之。
肺虚者。五味子补之。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症。阿胶散。虚则补其母。脾乃肺之母 以甘草、大枣补脾。实则泻其子。肾乃肺之子。以泽泻泻肾。
肾虚者。熟地、黄柏补之。肾无实不可泻。钱仲阳止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药。虚则补 其母。肺乃肾之母。以五味子补肺。
<目录>卷一<篇名>十二经络属性:(径而直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鬲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 行 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 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次注手阳明。
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