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戒房事。远七情。可择幽静之所。养之为善。
一灸疮痛不止。用柏叶芙蓉叶。端午午时采。阴干为细末。每遇灸疮黑盖子脱了。水调 少许。如膏贴纸上。贴之即愈。
一灸疮洗法。以葱艾薄荷等物煎水温洗。令逐风邪。
一灸疮已发。黑烂疼痛。用桃枝、杨柳枝、胡荽、黄连。煎水温洗。
一灸疮出血。用百草霜为末。掺之即止。
一灸疮已发。可用膏药贴之。一二日一见。使疮脓出多而疾除也。其膏必用真麻油。入 治病之药。或祛风除湿。养气滋血。诚疗损补虚之药。随症入之为妙。
<目录>卷十\灸法<篇名>取穴法属性:脊骨二十一节。大椎三节。至尾 共二十四节。
合谷(一名虎口) 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过。为原。虚实皆按之。
曲池 肘外辅骨。屈肘两骨中。以手按胸取之。手阳明大肠脉所入为合谷。
颊车(一名臼关) 耳下曲颊端。近前陷中。开口有空。
肺俞 项后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千金。对乳引绳度之。或以搭手。左取 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正坐取之。
心俞 五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肝愈 九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脾俞 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肾愈 十四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与脐平。正坐取之。
膏肓愈四椎下。近五椎上。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
令端 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毋令摇动取之。铜人。灸百壮。多至五百壮。如病患已困 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当灸脐下气海丹田关元中极四穴中取一穴 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气入内。
腰俞 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乃取其 穴。
百会 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直两耳尖。
中脘 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胃之募。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上纪者 中脘也。
丹田 脐下二寸。三焦募也。
关元 脐下三寸。小肠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下纪者关元也。
气海 脐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
三里 膝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两筋肉分间。举足取之。极重。按之则跗上 动脉止矣。
<目录>卷十\灸法<篇名>灸诸病法属性:一论中风口噤不开。牙关紧闭。及中气皆效。
人中(一穴) 颊车(二穴) 三里(二穴) 合谷(二穴)
一论卒中恶风。心烦闷痛欲死。秘穴立效。取两足大指下横纹。随年壮灸之。
一论中风口噤不开。机关二穴。在耳下八分微前。至五壮即止。
一论风中血脉则口眼 斜。中腑则肢体废。中脏则性命危。凡治莫如发表调气和血治痰 诸法。然后可扶持疾病。若要收全功。火艾为良也。
一论风中血脉。口眼 斜。
听会(二穴在耳前陷中张口得之有穴动脉应手) 颊车(二穴在耳下二韭叶许陷者宛宛中 开口得之) 地仓(二穴在横口吻旁四分外近下有脉微动者是)
凡 向右者。为左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 陷中二七壮。 向左者。为右边脉中风而 缓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壮。
一论风中腑。手足不遂等症。
百会(一穴在顶中央旋毛中) 肩 (二穴在肩端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 曲池(
二穴 在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头陷中以手拱胸取之) 风市(二穴在膝外两肋骨平立舒下两手着腿中指 尽处宛宛中)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胫骨外廉大筋内筋骨之间陷者宛宛中) 绝骨(二穴在足 外踝上三寸动脉中)
凡觉手足痒。或不仁痛。良久乃止。此将欲中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则灸右。在 右则灸左。
一论风中脏。气塞涎上。不语昏危者。下火立效。
百会(一穴在顶中央旋毛中) 风池(一穴在颞颅后发际陷中) 大椎(二穴在项后第一椎 上陷 者是)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当中指下) 曲池(二穴同前)
间使(二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 足三里(二穴同前)
凡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将中脏之候。不问是风湿气。可速灸此七穴 但 以次第灸之。各五七壮。日别灸之。随年壮止妙。素有风人。尤须留意。此灸法可保无虞。
此法能灸卒死。凡人风发强。忽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谓是何病。风入脏故也。
一论暴哑不能言者。速灸脐下四寸。并小便阴毛际骨陷中。各灸一七壮。重者二七壮。
并男左女右手足中指头尽处。各灸三壮。神效。
一论癫痫。不拘五般。以两手中指相合灸之。神效。
一治痫疾尽发。灸阳跷申脉。在外踝下赤白肉际。夜发。灸阴跷照海。在内踝下。赤白 肉际。各二七壮。
一癫狂。诸般医治不瘥者。以两手并两足大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