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55-寿世保元-第120页

或因肠风痔漏。人服寒凉。或努而下脱。或因久痢里急。
窘迫而脱。有产妇用力过多。及小儿叫号努气。久痢不止。风邪袭虚而脱也。
夫脱肛者。肛门翻出也。盖肺与大肠为表里。肛者大肠之门。肺实热则闭积。虚寒则脱 出。
肾主大便。故肺肾虚者。多有此症。若大肠湿热。用升阳除湿汤。若血热。用四物加条芩、
槐花。血虚。四物加白术、茯苓。兼痔。加黄连、槐花、升麻。虚弱。用补中益气汤加芍药 肾虚。加六味地黄丸主之。
\x升阳除湿汤\x 自下而上者。引而竭之。
升麻(八分) 柴胡(八分) 防风(一钱五分) 麦芽(三钱) 泽泻(三钱) 苍术(一钱五 分) 陈皮(二钱) 神曲(二钱) 猪苓(二钱) 甘草(八分)
上锉。水煎。空心。温服。胃寒肠鸣。加益智仁一钱五分。半夏二钱。
一论脱肛。乃脾肺虚寒。下脱。肛门翻出也。
\x提气散\x 黄 (二钱蜜炙) 人参(三钱) 白术(二钱去芦炒) 当归身(三钱) 白芍(二钱炒) 干 姜(八分炒) 柴胡(八分) 升麻(四分) 炙甘草(八分) 羌活(一钱五分)
上锉。水煎服。
\x洗法\x 用五倍子三钱。白矾一块。水煎温洗。以芭蕉叶或荷叶托之。
一治脱肛方。
以蜘蛛七个。烧存性为末。每少许。香油调敷。
一方。以生蜘蛛。捣搭脐上。即收。
一方。以死鳖头一枚。烧令烟尽。捣末敷上。以手按托之。
一方。以乌龙尾(即梁上尘灰)同鼠粪和之。烧烟于桶内。令坐其上。熏之数遍即上。不 脱为效。
一论脱肛者。肛门翻出。虚寒而脱也。益气汤去柴胡。加生地、白芍、茯苓、桔梗、炒 干姜枣煎服。
一治脱肛气热者。宜 熊胆(五分) 片脑(一分) 儿茶(二分)
上为末。以人乳调搽肛上。热汁自上。而肛收矣。
<目录>卷五<篇名>诸虫属性:脉沉实者生。虚大者死。尺脉沉而滑者。为寸白虫。蚕蚀阴症。脉虚小者生。劲急者死 外台云。虫脉当沉弱而弦。今反洪大。即知蛔虫甚也。
<目录>卷五\诸虫<篇名>九虫形状属性:一曰伏虫。长四寸。为群虫之长。二曰蛔虫。又曰长虫。动则吐清水。出则心痛。贯心 则杀 人。三曰白虫。长一寸。又曰寸白虫。相生子孙。转大长至四五寸。或因脏腑虚弱而动。或 因食甘肥而动。其发动则腹痛。发作肿聚。去来上下。痛有休息。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 吐清水。贯伤心者死。四曰肉虫。状如烂渣。令人烦满。五曰肺虫。状如蚕。令人咳而声嘶 六曰胃虫。状如虾蟆。令人呕逆吐。喜哕。七曰弱虫。状如瓜瓣。又名膈虫。令人多唾。
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令人肠鸣。九曰蛲虫。形至微细。状如菜虫。居洞肠之间。因脏腑虚 弱而致发动。则为痔为疥癣。因人疮处。以生诸痈疽癣疮 疥龋虫。无所不为。
谷道虫者。由胃弱阳虚。而蛲虫下乘也。谷道肛门。大肠之候。蛲虫者。九虫内之一虫 也。
在于肠间。若脏腑气爽。则不妄动。胃弱阳虚。则蛲虫乘之。轻者或痒。或虫从谷道中溢出 重者侵蚀肛门疮烂。
一论诸般痞积。面色痿黄。肌体羸瘦。四肢无力。皆缘内有虫积。或好食生米。或好食 壁泥。或食茶炭咸辣等物者。是虫积。只此一服除根。
\x指迷七气汤\x 青皮(去穣) 陈皮 三棱(醋炒) 香附 益智仁 藿香 官桂 桔梗 大黄 槟榔 甘 草 上锉。水煎。露一宿。五更。空心。温服。不得些少饮食。不然则药力减。而虫积不行 矣。
服药顷。肚腹必痛。当下如鱼冻。或长虫。或血鳖。至日午。虫积下尽。方用温粥止之。后 服退黄丸一料。全愈。
\x退黄丸\x 平胃散(六两) 绿矾(一两)
上用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十丸。枣汤送下。忌食生冷发热湿面等物。
\x万应丸\x 治诸虫。
大黄(八两) 黑牵牛(四两) 槟榔(四两)
上为细末。用楝根皮一斤。皂角不蛀者十锭。用水二大碗。煎成膏。搜和前三味药为丸 如 梧桐子大。外用沉香、木香、雷丸各一两。为细末。先用沉香为衣。然后木香、雷丸为衣。
每服三丸。四更时分。用沙糖水送下。
一论蛔虫。或心如刺。口吐清水。用生艾取汁。宿勿食。但取肥猪脯一方寸片。先吃。
令虫闻香。后饮汁。当下虫。
一论小儿诸疳生虫。不时啼哭。呕吐清水。肚腹胀痛。唇口紫黑。肠口湿 。宜服 \x化 丸\x 青黛 芦荟 胡黄连 芜荑仁 虾蟆(烧灰) 川芎 白芷(各等分)
上为细末。猪胆汁浸蒸糕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后卧时。杏仁汤送下。
一治下部生虫 蚀。肚烂见五脏。便死。艾叶入雄黄末。入管中。熏下部。令烟入。即 愈。
一治下部虫痒。大枣蒸取膏。以水银和捻。长三寸。以绵裹宿纳下部中。明日虫皆出。
又治痔漏。
一治虫已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