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木。木为之子。故胆中藏魄。心南方太虚火。用以藏神。生阳曰魂魄。乃神之所自出。
是为神气之所弼。而随其出入。火能生土。土为之子。故脾中藏魂。人之一身。精神其主。
而魂魄其使也。人之生也。精神魂魄。性之用也。血气水谷。形之用也。惟内外交相养。则
精神强而魂魄盛。性者受之天。必有藏焉。心者神所藏。肾者精所藏。脾者魂所藏。胆者魄
所藏。统其藏者心也。故能发见于声臭言视之间。而不违其则者。所以灵也。形者资于地。
必有腑焉。肺为传气之腑。胃为化水谷之府。又为之脬肠。以流其渣滓浊秽。故天地之性人
为贵。岂若异端者之言魂魄哉。愚谓人之饮食入口。由胃管入于胃中。其滋味渗入五脏。
其质入于小肠。乃化之。则入于大肠。始分别清浊。渣滓浊者。结于广肠。津液清者。入于
膀胱。膀胱乃津液之府也。至膀胱又厘清浊。浊者入于溺中。其清者入于胆。胆引入于脾。
脾散于五脏。为涎。为唾。为涕。为泪。为汗。其滋味渗入五脏。乃成五汁。五汁同归于脾
脾和乃化血。行于五脏五腑。而统之于肝。脾不和乃化为痰。血生气于五脏五腑。而统之
于肺。气血化精。统之于肾。精生神。统之于心。精藏二肾之间。谓之命门。神藏于心之中
窍。为人之元气。气从肺管中出。鼻为呼吸也。



<目录>卷一

<篇名>血气论

属性: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所以得全性命者。气与血也。血气者。乃人身之
根本
乎。气取诸阳。血取诸阴。血为荣。荣行脉中。滋荣之义也。气为卫。卫行脉外。护卫之义
也。人受谷气于胃。胃为水谷之海。灌溉经络。长养百骸。而五脏六腑。皆取其气。故清气
为荣。浊气为卫。荣卫二气。周流不息。一日一夜。脉行五十度。平旦复会于气口。阴阳相
贯。血荣气卫。常相流通。何病之有。一窒碍焉。则百病由此而生。且气之为病。发为寒热
喜怒忧思。积痞疝瘕 癖。上为头旋。中为胸膈。下为脐间动气。或喘促。或咳噫。聚则
中满。逆则足寒。凡此诸疾。气使然也。血之为病。妄行则吐衄。衰涸则虚劳。蓄之在上。
其人忘。蓄之在下。其人狂。逢寒则筋不荣而挛急。挟热毒则内瘀而发黄。在小便为淋痛。
在大便为肠风。妇人月事进退。漏下崩中。病症非一。凡此诸疾。皆血使之也。夫血者譬则
水也。气者譬则风也。风行水上。有血气之象焉。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
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于血调。其气犹
可以导达。病原于气。区区调血。又何加焉。故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先阳后阴也
若夫血有败瘀滞泥诸经。壅遏气之道路。经所谓去其血而后调之。不可不通其变矣。然调
气之剂。以之调血而两得。调血之剂。以之调气则乖张。如木香、官桂、细辛、浓朴、乌药
、香附、三棱、莪术之类。治气可也。治血亦可也。若以当归、地黄辈。施之血症则可。然
其性缠滞。有亏胃气。胃气亏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馁矣。善用药者。必以胃药助之。凡治病当
识本末。如呕吐痰涎。胃
虚不食。以致发热。若以凉剂退热。则胃气愈虚。热亦不退。宜先助胃止吐为本。其热自退
纵然不退。但得胃气已正。旋与解热。又有伤寒大热。屡用寒凉疏转。其热不退。若与调
和胃气。自然安愈。
心为血之主。肝为血之藏。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止知血之出于心。而不知血之纳
于肝
知气之出于肺。而不知气之纳于肾。往往用药。南辕北辙矣。假如血痢。以五苓、门冬等
剂。行其心。巴豆、大黄逐其积。其病犹存者。血之所藏。无以养也。必佐以芎、归、。则
病自止。假如喘嗽。以枳壳、桔梗、紫苏、桂、姜、橘等剂调其气。以南星、半夏、细辛豁
其痰。而终不升降者。气之所藏。无以收也。必佐以补骨脂辈。则气归原矣。病有标本。治
有先后。纲举而目斯张矣。噫此传心至妙之法。敢不与卫生君子共之。



<目录>卷一

<篇名>脾胃论

属性:夫脾胃者。仓廪之官也。属土以滋众脏。安谷以济百骸。故胃于中宫。职司南政。旺于
四季
体应四肢。胃形如囊。名水谷之海。脾形若掌。乘呼吸而升降。司运化之权。其致呼吸者
元气也。脾居其间。附胃磨动。所以谷气消而转输也。胃属于戊脾。乃己也。至哉坤元。
万物滋生。人之一元。三焦之气。五脏六腑之脉。统宗于胃。故人以胃气为本也。凡善调脾
胃者。当惜其气。气健则升降不失其度。气弱则稽滞矣。运食者元气也。生血气者饮食也。
无时不在。无时不然。故无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