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 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 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当归。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 旨。详具悉哉。
如目两睑溃烂。或生风粟。白睛红赤。黑睛生翳障。加菊花、黄连、羌活、白蒺藜。名曰菊花通圣散。人弱。大 便不结燥者。减去硝黄。
\x东垣碧天丸\x(治目疾屡服寒凉不愈。两目蒸热。有如火熏。赤而不痛。红丝赤脉。满目贯睛。瞀 闷昏暗。羞明畏日。或上下睑赤烂。或不服风土。而内外锐 皆破。以此洗之。)
瓦粉(炒一两) 铜绿(七分为末) 枯白矾(二分)
上研铜绿、白矾令细。旋旋入瓦粉研匀。热水和之。共为丸。如黄豆大。每用一丸。热汤半盏。浸一二时辰。
洗。至觉微涩为度。少闭眼半个时辰许。临卧更洗之。瞑目就睡。尤为神妙。一丸可洗二三日。可在汤内 炖热。此药治其标。为里热已去矣。里实者不宜用此。当泻其实热。
\x紫金膏\x 用水飞过虢丹。蜜多水少。文武火熬。以器盛之。点。
<目录>卷六\运气原证<篇名>风沿属性:迎风赤烂邪在肝。因虚被克木相传。久不愈兮成赤烂。赤烂风弦治又难。
此症谓目不论何风。见之则赤烂。无风则好者。与风弦赤烂。入脾络之深者不同。夫风属木。木强土弱。
弱则易侵。则邪引邪。内外夹攻。土受木克。是以有风。其病无风则愈。赤烂者土木之病也。赤者木中火 症。烂者土之湿症。若痰若湿甚者。烂胜赤。若火若燥甚者。赤胜烂。心承肺承者。珠亦痛而赤焉。此章专 言赤烂之患。与前章迎风冷热泪入内之深者又不同。宜服洗∶ \x柴胡散\x(治眼眶涩烂。因风而作。用气药燥之。)
柴胡 防风 赤芍药 荆芥 羌活 桔梗 生地黄 甘草 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水煎。温服。
\x疏风散湿汤\x 赤芍药 黄连 防风(各五分) 铜绿(另入) 川花椒 归尾(各一钱) 轻粉(一分另入)
羌活 五倍子(各三分) 荆芥(六分) 胆矾 明矾(各三厘)
上为一处。水三钟。煎至一半。去滓。外加铜绿泡化。后入轻粉搅匀。汤脚用绵纸滤过澄清。可用手蘸洗 目烂湿处。
\x一方\x(治烂弦血风眼)
覆盆子叶(不拘多寡去梗日晒干)
研令极细。薄绵裹之。以男小儿所食之乳浸汁。如人行八九里之时。方点目中。即仰卧。不过三四日。视 物如少年。忌酒面油腻物。
(宋宗室赵太尉乳母。苦烂弦风眼近二十年。有卖药老媪过门。云此眼有虫。其细如丝。色赤而长。
久则滋生。乃入山取此药咀嚼之。而留汁滓存于竹筒内。以皂纱蒙乳母眼。取笔画双目于纱上。然后滴 药汁渍眼下弦。转 间虫从纱中出。共数十条。后眼弦肉干如常。太医上官彦诚闻之。有邻妇亦患此症。
试之。无不立瘥。考之本草。陈藏器云。此药治眼暗不明。冷泪淫不止。及青盲等恙。盖治眼妙品也。)
\x治烂弦眼生虫方\x 覆盆子叶(为末一钱) 干姜(烧灰) 生矾(各半分) 枯矾(一分)
共研一处。蜜调。用绢片做膏药。贴眼上一夜。次午揭起。其虫自出。粘在绢上。次晚。又将肥猪肉切片贴 眼上一宿。即愈。
\x敷烂弦眼方\x 炉甘石( 飞过一两) 飞丹(五钱) 枯矾(二钱五分) 明朱砂(研细一钱) 铜绿(二钱)
共为一处。研极细为度。先用荆芥、陈茶叶。煎水洗患处。乘湿将药敷上。二三次立愈。
<目录>卷六\运气原证<篇名>诸因属性:内外诸因。种种不一。有郁七情六淫。伤感过度而致者。其症随愈随复。最难调治。有外受风邪燥火克 削。致荣卫失调。而淹滞涩翳。朦 不清。宜散宜和。随症施之。若因他症侵乘。及物伤等症累目。虽内外 轻重。各分其类。总之火郁者宜疏之。气滞者宜导之。燥甚风邪。宜审虚实调之。庶不至客邪延久。成痼疾已。
<目录>卷六\运气原证<篇名>诸因属性:风兮风兮祸何多。未伤人身先损目。有因睥反烂弦红。有致偏 并振搐。有成内障多 肉。内外轻重皆 不同。比之常症犹难逐。驱风活血养阴精。胜似求仙去问卜。
此症谓患风病患而目病也。盖风属木。木为肝。肝之窍在目。本乎一气。久病则热盛。何也。木能生火也。
火盛则血因风火。久而不熄。遂致耗损矣。况久病必生郁。郁则又生火。火性上炎。火热极而又生风。展 转相生。内外障翳皆起于此。故患风木之病。各因其故而发之。有日浅而郁未深。为偏 歪斜者。有入 睥而睥反湿赤胜烂者。有血虚筋弱而振搐者。有恣燥嗜热。火邪乖乱清和融纯之气。因郁而为内障 者。有风胜血滞。结为外障。如 肉等症者。再加以服饵香燥之药。耽酒纵辛。不善保养。以致阴愈亏而 火愈燥。火愈燥而风愈胜。病变为凝瘀之重者。治当各因其证。而伐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