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一切泻痢,及不服水土,脾胃不和,三焦气壅。宽中顺气;分利阴阳。
苍术(炒) 浓朴(姜制) 陈皮 甘草 白术(炒) 猪苓 泽泻(各等分) 官桂(少) 茯苓(一钱二分)
生姜三片,枣一枚。此方随症应变,功效无穷。
加味观音散
外感风冷,内伤饮食,脾胃不和,呕吐泄泻,不进乳食,渐至羸瘦。大抵胃虚则呕,脾虚则泻,
脾胃俱虚,吐泻不已。此药温养脾胃。
人参 黄 茯苓(各一钱) 藿香 扁豆(各七分) 木香(三分) 白芷(六分) 甘草(五分) 神曲 莲 肉石莲肉(各八分) 干姜(三分)
冬瓜仁百粒、乌梅一个,水煎。
温脾散
治泄泻腹痛,乳食不化。
苍术(一钱,炒) 浓朴(七分,制) 甘草(五分) 陈皮 诃子 人参 茯苓 桔梗(各六分) 木香 干姜 (各三分)
为末,盐梅汤调化下;或作煎剂亦可。
人参豆蔻散
止泄泻,浓肠胃,进饮食。
人参(五分) 白术 茯苓 陈皮(各八分) 浓朴 诃子肉 肉豆蔻(各五分) 白豆蔻(三分) 白扁豆 甘 草(各七分)
生姜三片,盐梅一个,捶碎水煎;为末服尤妙。
钱氏白术散
脾胃不和吐泻,并作心烦口渴。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藿香 干葛 木香 生姜三片,水煎。
五苓散
分阴阳,利小水,热泻用之甚效。
猪苓(一钱五分) 白术 泽泻 茯苓(各一钱) 官桂(三分)
水煎。热吐,加半夏(一钱)。
生脉散
治长夏湿热熏蒸,心烦口渴;元气虚弱者用之,生津止渴,生脉益元气。
人参(五分) 麦冬(一钱) 五吐(十粒)
川米百粒,水煎。
桂苓甘露饮
治暑月热泻,心烦口渴,面赤唇红。
茯苓 白术 猪苓 泽泻(各一钱) 石膏 滑石 寒水石(各二钱) 官桂 甘草(各三分)
淡竹叶二十片,水煎。
辰砂益元散
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此药专能燥湿,利小便,实大肠,化食毒,去积滞,逐瘀血,解烦渴,
补脾胃,清暑降火之要药也。
滑石(一斤,桂府者佳,如无,细腻洁白亦好。牡丹皮煮过用) 甘草(一两)
碾极细,加辰砂五钱,HT 匀。每服一二钱,蜜水下。
滑石,青黄二种杀人,并上面垢不去,亦伤人。
团参散
治脾胃虚弱,冷热不调,一切吐泻痢疾,手足厥冷并效。
人参 茯苓 扁豆(炒) 山药 川芎 粟壳(各一两,蜜炒) 甘草(炙) 白术(炒。各七钱) 木香(三钱)
浓朴 白芷 乌药 粟米(炒。各五钱)
为末,瓷罐收贮。每服一钱,滚汤调化下。
固肠丸
治脾胃虚弱,滑泄无度,腹痛肠鸣,及疳泻痢不止。并效。
当归 人参 白芷 赤石脂 龙骨( ) 白术(炒) 乌鱼骨(各等分)
为末,醋糊为丸。量大小,米汤下。
香矾丸
治泻痢日久不瘥。
枯矾 诃子 酸石榴皮(炒黑。各等分) 木香(减半)
为末,糊丸麻子大。每二三十丸,米汤下。
泻痢奇方
治小儿泄泻,日久不止,及男妇脾泄并用。
糯米(半升,姜汁浸一宿炒熟) 山药(半斤,炒黄)
为末,加大椒末一钱,和匀,瓷罐收贮。每服一二钱,赤砂糖汤调化下。
单方车前子 (微炒为末,每服一钱,米汤调化下。)
灸法
关元穴 治灸泻不止,灸五壮。见前。
【目录】中卷【篇名】痢疾论属性:痢疾古云滞下,多行于夏末秋初,其故何也?然内为生冷所积,外为暑湿相搏,其得病之由也。脾胃不和,生冷过 度,停积于肠胃之间,不得克化;又为风寒暑湿之气相干,淹留日久,而成斯疾。大抵痢疾无积不成。所谓痢者,利也。
乘病初起,必先用 利之药,荡涤肠胃,使毒瓦斯外泄。切不可先用补涩之药,使积停滞,不得外泄,则热毒固闭,恶症 生矣。所谓痢不可止,此也。当下不下,日久脾胃益虚,尤不可下矣。其证有八∶曰冷、曰热、曰疳、曰惊、曰冷热不 调、曰休息痢、曰蛊毒、曰 痢。冷痢则去白,热痢则去红。余谓不然,当辨手足温暖则为热;厥冷则为寒。以此分别 治之,则不误矣。疳症,痢兼黄白,下无时度;惊痢去青,乍寒乍热;冷热不调,则赤白相杂;休息痢,粪黑如鱼肠,
愈而复作; 痢,停积失于不下,大便秘涩,疼痛啼叫,恶食粪臭;蛊毒下痢紫黑。又有三恶症∶曰禁口痢者,毒瓦斯侵 胃,干呕不食;二曰刮肠痢,肠头鲜血频滴,肛门深黑,开张可畏,肚腹 痛,里急后重;三曰滑肠痢,日夜频并,饮 食直过,完谷不化。如遇此症,非尽诚医治,十中难全一二。久痢渴而思酒,是肠胃精液耗竭故也。治之之法∶冷者温 之,热者清之,和胃温脾,宽肠顺气。下痢身凉,脉微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