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医云∶此阴阳错乱,
肾气逆上,用茯苓五钱数服而愈。后又有患者,服之亦随愈。
黄连解毒汤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等分水煎服。
抱龙丸
胆星(一两) 天竺黄 雄黄 辰砂(二钱) 麝香(少许)
上为末,煮甘草汁,丸弹子大,阴干。每服一丸,气喘有痰加枯矾。
八物汤
生地 当归(各三钱) 芍药(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木香(五分) 槟榔 枯楝 延胡索(各一钱)
水煎。
茶调散
瓜蒂 茶叶 为末,每服二钱,齑汁调服,取吐。
舟车丸
黑牵牛(四两,炒) 大黄(一两,酒浸) 甘遂(面裹煨) 大戟(面裹煨) 芫花(醋炒) 青皮(炒) 橘 红(各一两) 木香(五分) 轻粉(一钱)
水丸。
浚川丸
黑牵牛(二两) 芒硝(一两) 郁李仁(一两五钱) 大黄(一两) 甘遂(五钱) 轻粉(五分)
水丸姜汤下。
清胃散
升麻(五分) 生地黄 丹皮 黄连 当归(各三分)
水煎服。
逍遥散
(此方加熟地名黑逍遥散)
柴胡 薄荷 当归 白芍 陈皮 甘草 茯苓 白术 加姜煎。
归脾汤
人参 白术(土炒) 茯神 枣仁(炒) 龙眼肉(各二钱) 黄 (炙,一钱五分) 当归 远志(各一钱) 木 香甘草(炙,五分)
姜枣煎。
四神丸
破故纸(四两,酒浸、炒) 五味子(一两,炒) 肉豆蔻(二两,面裹炒) 吴茱萸(一两,盐汤泡)
用大枣百枚,生姜八两,切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肉,捣丸每服二钱,盐汤下。
四物汤
(见头门)
十全大补汤
(见手足门)
六君子汤
(见目门)
【目录】卷之三【篇名】面属性: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患头面生光,他人手若近之,如火炽者,此中蛊也。用蒜汁半两,和酒服之,当吐出如 蛇状,乃止。
又云∶有人患眉毛动摇,目不能交睫,唤之不应,但能饮食,此亦中蛊而心迷也。方用同上,亦当吐出蛇状而愈。
〔源按〕《梅师方》云∶凡中蛊毒,或下血如鹅肝,或吐血,或心腹切痛,如有物咬,不即治之,食人五脏即死。若 欲知是蛊,但令病患吐水,沉者是浮者非也。用败鼓皮,烧灰方寸匕,须臾自呼蛊主姓名。《搜神记》云∶外姊夫蒋士先,
得疾下血,言中蛊。其家密以 荷叶置于席下,忽大笑曰∶蛊我者,张小小也。乃收小小,小小亡走,自此解蛊毒用 荷,往往有验。予考本草 荷。即今甘露是也,又名芭蕉。
又云∶有人患面上生疮,疮上现五色者,即用盐汤浸绵榻疮上,五六度即愈。
〔源按〕经云∶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此症疮见五色,乃热中有 寒也。盐能清火解毒,凡煎盐用皂角收之,所以盐味微辛,辛能散寒搜风,故愈。
丁志云∶临川有瘤生颊间,痒不可忍,每以火炙则差止,已而复然,苦甚。一医告之曰∶此真虱瘤也,当剖而出之。
取油纸围顶上,然后施砭,瘤方破,小虱涌出无数。最后一白一黑,两大虱皆如豆壳,中空空无血,与颊肉了不相干,
略无瘢痕,但瘤所障处正白耳。
张德俊云∶顷年和 ,余杭人,将赴官。因蒸降真木犀香,自开甑,面扑甑上,为热气所熏,面部浮肿,口眼皆为 之闭。更数医莫能治,最后一医云∶古无此症,请以意疗之,于是取寺僧久用炊布,烧灰成性,随敷随消,不半日而愈。
盖以炊布受汤上气多,反用以出毒,亦犹以盐水取咸味尔,医者之智亦可喜。
全浙夫人,忽一日面上生黑斑数点,数日后,满面俱黑,遍医治不效。忽过一草泽医云∶夫人中食毒,治之一月平 复。后校其方,止用生姜汁服之。问其故,云∶夫人日食斑鸠,盖此物常食半夏苗耳,是以中毒,故用生姜以解之。
罗谦甫治一妇,年几三十,忧思不已,饮食失节,脾胃有伤,面色黧黑不泽,环唇尤甚。心悬如饥状。又不欲食,
气短而促。大抵心肺在上,行荣卫而光泽于外,宜显而不藏。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于内,当隐而不见。脾胃在中,主 传化精微,以灌四旁,冲和而不息,其气一伤,则四脏失所,忧思不已,气结而不行。饮食失节,气耗而不足。使阴气 上溢于阳中,故黑色见于面。又经云∶脾气通于口,其华在唇。今水来侮土,故黑色见于唇。此阴阳相反,病之逆也。
上古天真论云∶阳明脉衰于上,面始黑,故知阳明之气不足,非助阳明生发之剂,无以复其色。故以冲和顺气汤主之。
《内经》云∶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以升麻苦平,葛根甘温,自地升天,通行阳明之气为君,人之气,以天地之风名之,
气留而不行者,以辛散之,防风辛温,白芷辛甘,以散滞气为臣,苍术苦辛,蠲除阳明经之寒,白芍酸寒安太阴经之怯 弱。《十剂》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