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理苓汤

  原注:舌苔冷白,是桂附把柄。四剂而能便泄,邪从下出,中阳尚好,脾气尚未衰尽。更以舌质转红,知湿热壅甚,所以转方减去附桂。参术己足扶脾,外加四苓驱湿而己。

  大便作泻,小水又长,肝脾肾三经即有阴邪,亦可从此而消。何以隐癖尚踞于中,腹胀不和,是阳虚也。

  四君子汤 加黄芪 当归 桂枝 附子 陈皮肉果 沉香 干姜 牡蛎 鳖甲 鸡内金

  原注:此启峻汤也,附子理中加黄芪、当归、肉罘,比附子理中更进一层。

  邓评:阴邪之所以不消,阳虚无力以运之也。

  于峻补之内,存疏启之意,故日启峻。

  太阴腹满,寒湿有余,真阳不足,咏弦,下体不温,干不欲饮,妨食气短。其势颇险。拟以温通化湿法。

  附子茅术治中汤 加川朴 半夏

  诒按:此亦通补兼施之法。

  邓评:脉弦、妨食、气短,似乎寒饮之内,更挟木气之郁。

  温补元阳,浮肿胀满有增无减,阳之衰也极矣。脐平脉迟之候,非温不可,非补亦不可;然温补亦不见长,盖下泄者肾更伤耳。

  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来复丹

  诒按:此法较肾气丸更进一层。

  邓评:浮肿胀满,每每有湿热风气之邪,温补不合者恒多。

  此病何不进商禹余粮丸。

  太阴腹满,寒湿使然,阳若不旺,势必成臌。

  附子理中汤 加川朴 大腹皮 泽泻 猪苓

  诒按:此脾阳不振,寒湿停滞之证,故用温化法。

  邓评:寒湿不化,必用温热通阳,譬若离照当空,阴霾始散也。

  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始非不遽消,其后攻之不消矣,其后再攻之如铁石矣。此病虽不至如铁石,而正气久伤,终非易事也。

  治中汤五苓散

  原注:以上皆理中加减法也。因记当年侍先生时,问理中之变换如何?曰:理中是足太阴极妙之方,加以中宫之阳气不舒,用干姜者取其散;少腹之阳气下陷,用炮姜者取其守;其变换在大便之溏与不溏。湿甚而无汗者用茅术,湿轻而中虚者用冬术;其变换在舌苔之浊与不浊。此本方之变换也。设脾家当用理中,而胃家有火,则古人早定连理一方矣。设气机塞滞,古人早定治中一方矣。设脾家当用理中,而其人真阴亏者,景岳早有理阴煎矣。其肾中真阳衰者,加附子固然矣;其衰之甚者,古人又有启峻一方矣。此外,加木瓜则名和中,必兼肝病;加枳实、茯苓,治胃虚挟实。古人成方,苟能方方如此用法,何患不成名医哉。因附录之,以为用理中之法。

  邓评:单单腹胀,脾阳必伤。虽有实邪,慎勿速用攻泻。

  孙评:说得透彻可法。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因劳倦所伤,内湿与外湿合而为一,郁于土中,致太阴之气化不行。治病必求其本,先以实脾法。

  川附 于术 茯苓 陈皮 草果 大腹皮乌药 木瓜 泽泻

  诒按:案云实脾,而方中仍属温通之品,此非实脾正法也。

  邓评:此俾脾阳运而足以化湿之意,毕竟湿兼寒者相宜。

  孙评:肿满因此而起者居多。

  初起痞满,继增腹胀,脐突筋露,足跗浮肿,大便溏泄。此湿热内壅,中虚不化,势从下走也。用药最为棘手,且从口苦、舌红、小便短赤立方。

  桂心 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石膏寒水石滑石

  诒按:此河间甘露饮也。用五苓以降湿,三石以清热。

  邓评:此等方法,非洞彻病情者则不可浪用。必须脉形洪数者,始能放胆用之,恐其湿热未去而中阳已惫也。

  孙评:口苦舌红溺短,是阴已大伤,化源欲绝,岂宜再以三石沉暴泻其实火。总之如此险征,挽回非易,虽有良法,终于无济。

  咳而腹满,经所谓三焦咳也。苔黄干苦,卧难着枕,肢冷阳缩,股痛囊肿,便溏溺短。种种见证,都属风邪湿热,满布三焦,无路可出,是实证也,未可与虚满者同日而语。

  桑皮 骨皮 苓皮 蒌皮大腹皮 姜皮防己 杏仁 苏子 葶苈子 车前子

  诒按:湿热壅盛,脾不输运,肺不肃降,故立方专用疏化,仿五皮五子法。

  邓评:肢冷阳缩,湿热阻遏其阳气故也。断其为湿热实证者,全在苔黄干苦见出。盖一病有一病之关键,不可移易之理。此方选药亦善。

  中阳不足,寒湿有余,脘痞纳少,舌白便溏,脉细小。法当温化,即平为妙。

  茅术理苓汤 加大腹皮 鸡内金 葛花 川朴

  邓评:见证纯乎寒湿,宜于温化无疑。方用葛花,必系酒客。

  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