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风邪中入经络,从肩膊至项强痛,舌干唇紫而肿,痛处如针刺之状。此是内挟肝火,不宜过用温散,惟宜养阴熄肝火而已。

  羚羊角 细生地 甘菊 黄芩 钩钩 秦艽 丹皮

  诒按:因唇紫舌干,故知内挟肝火。方中黄芩,不若山栀为当

  邓评:痛如针刺之状,知是内挟肝火。审病之诀,可谓熟极。所用细生地、钩钩,皆能清络中之热。

  孙评:肩项强痛,本是寒入经络之象,宜从温散多惟内挟肝火,舌干唇紫者,里热为重,宜从里治。

  项背痛如刀割。治宜养血通络。

  桂枝 钩藤 白芍 知母 羚羊角 阿胶 炙草 生地

  诒按:拟去知母,加归须,刺蒺藜、丝瓜络。

  邓评:此属血虚风邪,方药恰合题旨。

  柳师加减,更为贴切。

  身半以上,痛引肩臂,风湿在于太阴之分,行动则气促不舒,胸肤高起,治在经络。

  大活络丹

  诒按:拟用旋覆新绛汤送下。

  邓评:指迷茯苓丸似亦与此证相合。

  孙评:肩臂痛,药中须加片姜黄、野桑枝引之。

  睥肾寒湿下注,右膝肿痛,而色不赤,其脉当迟缓而小促,食少辄口区,中气之衰,亦已甚矣。此当以和养中气为要,肿痛姑置勿论。盖未有中气不复,而膝得愈者也。

  人参 半夏 木瓜 炒p米 茯苓 广皮 益智仁

  诒按:议论明通。

  邓评:此乃水鹤膝风之证状。所谓和养中气,实即所以治肿痛也;但不拘拘乎肿痛常例,吴萸似可加入。

  孙评:究宜加引入下部之味,如牛膝、秦艽之类。

  背脊为督脉所过之处,风冷乘之,脉不得通,则恶寒而痛。法宜通阳。

  鹿角霜 白芍 炙草 桂枝 归身 半夏 生姜 南枣

  诒按:方中半夏无所取义。拟再加杜仲、狗脊以通阳。

  邓评:分经辨络既明,自能头头是道。

  方内用半夏、生姜,疑有痰饮走入故耶。柳师加味极妙。

  孙评:可加芜、独活以温散祛风。

  身痛偏左。血不足,风乘之也。

  半夏 秦艽 归身 广皮 茯苓 丹参 川断 炙草

  诒按:案只一二句,却有筒逸之致。

  邓评:观方药不特有风,且多抉痰饮。盖案取筒净,言风而痰亦该之矣。

  孙评:祛风之剂嫌少。

  久咳胁痛,不能左侧。病在肝,逆在肺,得之情志,难以骤驱。治法不当求肺,而当求肝。

  旋覆花 丹皮 桃仁 郁金 猩绛 甘草 牛膝 白芍

  诒按:审证用药,巧力兼到。拟再加青皮、桑皮、紫苏、山栀、瓦楞子壳。

  邓评:咳难左眠,本在难治之例,现此方药,想病机末至深竭耳。

  柳师所加,亦宜于肝体未伤之时。

  孙评:柳氏所加,似太烦复。

  胁疼遇春即发,过之即止,此肝病也。春三月肝木司令,肝阳方张,而阴不能从,则其气有不达之处,故痛;夏秋冬肝气就衰,与阴适协,故不痛也。

  阿胶 白芍 茯苓 丹皮 茜草 炙草 鲍鱼汤代水

  诒按:朴实说理,绝无躲闪。方用胶、芍,鲍鱼,滋肝配阳,亦觉妥贴易施。

  邓评:心思曲折,洞达病源,方案均有不易之理。

  孙评:细阅方意,有痛则咯血之症。

  风气乘虚入于肾络,腰中痛引背胁。宜寄生汤补虚通络祛风。

  生地 归身 黑大豆 独活 山药 白蒺藜 杜仲 炙草 桑寄生

  诒按:立方妥贴,层折俱到。

  邓评:其痛引胁,或者兼挟肝气,可参合旋覆花汤以疏通肝络。

  脉数、耳鸣、吐痰,天柱与腰膝酸痛,两足常冷。病属阴亏阳升。法当填补实下。

  熟地 鹿角霜 菟丝子 山药 萸肉 杞子 龟板胶

  邓评:此病属阴虚阳升,盖有不易之理,如杜仲、牛膝、牡蛎之类,均在可用之例。

  诸 窍 门

  风热蓄于脑髓,发为鼻渊,五年不愈,此壅疾也。壅则宜通,不通则不治。

  犀角 苍耳子 黄芩 郁金 杏仁 芦根

  诒按:既欲其通,则辛夷、白芷,似不可少。

  邓评:此病不越清之散之,绝不拘守咸法,是亦脱化功夫。

  孙评:欲其通,则细辛亦可用。

  肺之络会于耳中,肺受风火,久而不清,窍与络俱为之闭,所以鼻塞不闻香臭,耳聋耳鸣不闻音声也。兹当清通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