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严寒,其毒厉尤甚,人或中之,病在冬时,则正名伤
寒。若邪毒藏于肌肤,至春之时,乘温而发者,为温病。若留连日久,至夏之时,乘盛暑而
发者,为暑病。所谓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是也,其病传之次,先客于太阳。其
病令人头项痛,腰脊强,其脉尺寸皆浮,太阳不已。传于阳明,其病体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其脉尺寸皆大。阳明不已,传于少阳,其病胸胁痛而耳聋,其脉尺寸皆弦。少阳不已,太阴
受之,其病腹满体重,其脉尺寸俱微。太阴不已,少阴受之,其病口燥舌干而渴,或背微恶
寒。其脉尺寸俱沉,少阴不已,厥阴受之,其病烦满舌卷囊缩。其脉尺寸俱缓,病之所传,
不过三阳三阴而已,其未满三日者。邪在阳经未入于里,其病在表,宜汗之而愈,若经四日
者,邪入阴经,其病在里。宜下之而愈,特其大略尔,盖有一日而传至数经者,亦有数日而
尚在太阳者,阳病虽宜发汗。阳明之病,反宜下之,阴病虽宜下之,少阴之病,或宜温之。
由人之禀受虚盛,其传有迟速,又有不传经者,当审其脉证,凡此六经受病。五邪脉证各不
同,伤风者必恶风,其脉浮缓,伤寒者必恶寒,其脉浮紧,以至伤暑脉虚。伤湿脉濡,人迎
紧盛为伤寒,气口紧盛为伤食,诊得五邪,知其本也。诊得六经,知其标也,有病虽在表而
不可汗者,或在里而不可下者,或若汗之太多,则津液燥竭。遂致亡阳。下之太早,则邪气
动膈,乃成结胸,清浊相干,则变为霍乱,毒热内瘀。则变为瘀血。又或为发黄者。湿热相
蒸也。或为发斑者,阳毒太盛也,阳盛之人,得之于热。乃为阳毒,阴盛之人,得之于寒,
乃为阴毒,虫动则为狐惑,坏病之甚。则为百合,若劳复阴阳易之类,虽瘥后犹宜节慎,变
态多端,不可备举。当以类求之,皆以适当为良,唯二感之病,表里皆受邪为难治,其他或
阴证似阳。阳证似阴,或阴盛隔阳,阳盛隔阴者,在诊病者,以意详之。



<目录>卷第二十一\伤寒门

<篇名>伤寒可汗

属性:论曰伤寒病汗之而愈者。以初得病一日至三日,阳经受邪,未传诸阴,其邪在表,故当
发汗,此大约也。然病数日,脉浮太阳证不罢者,亦可汗之,当以脉证为准,凡头痛发热。
恶风振寒,是为可汗之证,其脉浮者,是为可汗之脉,阳虚则恶寒。脉浮为在表,或浮而弱,

治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方
麻黄(去根节三两) 桂(去粗皮三两) 甘草(炙锉一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七十
枚)
上四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覆取微汗,不
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治伤寒太阳中风脉紧,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方
麻黄(去根节六两) 桂(去粗皮) 甘草(炙锉各二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四十枚)
生姜
(三
上七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脉微汗出恶风
者。不可服。
治伤寒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一日二三度
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
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去粗皮一两半)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根节各一两) 大
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双仁)
上七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治伤寒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方
桂枝(去粗皮)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须臾啜热稀粥。

治伤寒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宜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麻黄附子甘草
汤方
麻黄(去根节) 甘草(炙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脐)
上三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治伤寒初觉一二日头项腰脊痛,恶寒,葱豉汤方
葱白(十四茎) 豉(半合炒) 干姜(炮一分) 麻黄(去根节) 桂(去粗皮) 芍
药(各半
两)
上六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良久投葱豉热粥。
盖覆出汗。
治伤寒服葱豉汤后,未得汗,再服葱粥方
葱白(一十茎并头切) 豉(三合炒) 生姜(半两拍碎)
上三味,用水五盏,煎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