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阳气不足,阴气皆化为火。(炳章按∶此补中益气之论也。但近人肾亏者,多一遇升发
之品则真阳飞越,顷刻致脱,不可不知。故为医者断不可执于一边也。)
火在丹田之下者,是为少火,少火则生气。离丹田而上者,是为壮火,壮火则食气。食
气之火,是为邪火,生气之火,是为真火。
清气在下,能助命门之火。若阴气绝,浊气在上,则填实肺气,肺气不能行降下之令,
则大便闭。心肺为阳,阳中有阴,故上行极而下。肝肾为阴,阴中有阳,故下行极而上。中气上
升于肺则为气,从肺回下则化为血,人身胃气升降,而气血自然生生不已。(中气即是胃气
人身以阳为主,一分阳气未绝,不至于死。一分阴气未尽,不得成仙。(炳章按∶医书
引此者多,而俱不得其解,盖仙经以人身皆阴,惟心中元神为阳元,神充足乃可以点
化阴神而成
肌肉属阴,气属阳,气犹百姓,肌肉犹城垣。若无肌肉为之外卫,即气亦无根据而亡矣,
故大肉尽脱者,亦不能生也。(炳章按∶观此条可知上条所引系误解仙经也。盖仙经所谓阳气原
非呼吸之气,而其所谓阴气者,亦非肌肉之类也。)
人身以阳气为主,用药以扶阳为先,如上焦闭塞,阳气不能下降,须开豁之,中焦阳气
上升,须温补之。下焦阳气不能收藏,须求肾纳气。(炳章按∶此所谓阳气乃胃中冲和之气
也,切勿误认,而以以桂附补之。)
胃中阳气,贯于五脏之内,假令胃中阳气不到于肺,即是肺之脾胃虚也。余可类推。
人之生死关乎气,气纳则为贵。(炳章按∶纳气为贵即是至论,人能终日将气沉至丹田,不
令走散,久久行之,自然强健,特人多疏懒不能行耳。)气纳则归肾,气不纳则不归肾,气
不归肾者,谓脾胃之气不得到肾也。其不到有五,心之脾胃,肝之脾胃,肺之脾胃,肾之脾
胃,脾胃之脾胃,不到者,由先后天不能相生故也。盖肾为先天五脏之始,天一生水也。脾
胃为后天五脏之成,成数五,五,土数也,乃天生地成之义也。凡五脏中有一脏不能秉生成
之气则病矣,如心之脾胃虚,则胃气不到于心,心则无成,亦不奉生,而气不归肾。气不归
肾,则如树之不能有雨露,而根叶不能有生气而枯也。举一而五脏可类推矣。但其间寒热温
凉之不同,须知人身五行有过不及之分,如心本君火也,君火之德宁,由肝木能中和而无过
与不及也。若肝弱则不能生火,而火之化原病,故火亦不得宁,而心气不得下交于肾,则气
不纳矣。此皆由肝木弱,不能生心火故也。且五行之理,不克则不能生。(炳章按∶不克则
不生,实参透造化之论,人身膈膜以上为心与肺,膈膜以下为胃与肝,肺抱心而生,肝抱胃
而生,皆以相克而成其用也。作者此语亦偶然道着,观其下文肝弱脾无所制云云,仍是腐浅
之论,可知其非有卓见矣。)如有妻而无夫也。肝弱则脾无制,而心亦无秉,心之脾胃虚矣
,斯时当以凉而纳之也。盖心不得胃气,则君火弱,君弱则臣强,肝枯则生火,胸中无非相
火填塞矣,故当用凉也。又如肺气弱,则肝必强,肝旺则乘土,土受侮则金之脾胃虚,金虚
则寒而不能生肾水,是为水冷金寒,非用热则金水成冰,而肺气不纳乎肾矣。又如水弱则肝
亦害,肝已病则不能制土,土能克水,土气不能到肝,而肝之气,亦不能奉生于肾矣。斯时
若得温暖之气,则水能生,而肝得气,肝和则水火之气,自能相生,而气可纳矣,此则当温
而纳之也。又如脾之本位,或因湿热,或因太燥,或因劳若忧煎,或因饮食饥饱,一伤其气
,气则下行而不能及肺,肺乏下降之令,则脾胃之本位,不能纳气矣。此则又非寒热温凉之
所能纳也,斯时以扶脾保肺顺其升降之性,乃可纳耳!更如肾之气虚,则水不能制火,而相
火起矣。相火为包络之火,一本相根据,一火兴则五火炽。五火者,龙火、雷火、心火、阳明
燥火、三焦壮火也。斯时须察其本原,若初病而本原未伤者,竟以凉纳之,六味加知母黄柏
者也。若病久而本原致伤者,以凉纳之必死,则当补元而导之,七味、八味、十味皆可纳也
。(炳章按∶然则执此数方便可以御百病乎?非探本之论也。)总之,百病皆由胃气不到而不
能纳肾,以致先后天生成之气,不能相和所致,医者知纳气,思过半矣。
五脏分属阴阳,阴阳全赖生克。故固肾者,不可以不保肺,肺者所以生肾也。扶脾者不
可以不治肝,肝者所以克脾也。然扶脾即所以保肺,土能生金也。保肺即所以平肝,金能克木也
。脾病即肺病,肝病即脾病,肝病当缓其中,盖肝气不可亢,肝血不可亏,乃治肝之要诀也
。(炳章按∶二语诚然要诀。)
三阴三阳十二经,有枢机焉。枢机有二∶一者两肾中间一阳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