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11-吴鞠通医案-第16页

以太、少俱有邪也;救里与理中法。
桂枝(四钱) 黄芩炭(二钱) 生苡仁(五钱) 白芍(二钱,炒) 干姜(三钱) 炙甘草(
钱半)
川椒炭(三钱) 柴胡(四钱) 良姜(二钱) 半夏(六钱) 白蔻仁(钱半) 生姜(五钱) 大 枣(二个)
初十日 昨用两救表里,已见小效,今日仍宗前法而退之,脉中阳气已有生动之机故也 。不可性急,反致偾事。
桂枝(三钱) 黄芩(钱半,炒) 浓朴(二钱) 白芍(二钱,炒) 干姜(二钱) 炙甘草(
钱半 )川椒炭(二钱) 柴胡(三钱) 煨草果(一钱) 半夏(六钱) 生姜(五钱) 大枣(二个)
十一日 内而痰饮蹯踞中焦,外而寒暑扰乱胃阳。连日已夺去成痢疾之路,一以和中蠲 饮为要。盖无形之邪,每借有形质者以为根据附也。
青蒿(三钱) 小枳实(三钱) 黄芩炭(钱半) 杏仁泥(三钱) 茯苓皮(五钱) 柴胡(三 钱)
半夏(一两) 广皮(二钱) 白蔻仁(钱半) 生苡仁(五钱) 桂枝(三钱) 炒白芍(二钱) 生 姜(三片)
十二日 杂受寒暑,再三分析,方成疟疾,寒多热少,脉沉弦,乃邪气深入,与两分阴 阳之中偏于温法。
青蒿(三钱) 半夏(八钱) 槟榔(一钱) 柴胡(三钱) 浓朴(三钱) 良姜(二钱) 黄芩 炭(钱半) 枳实(二钱) 藿梗(三钱) 生姜(五片) 栝蒌皮(二钱) 大枣(二个)
十四日 寒热少减,胸痞甚,去甘加辛,去枣加生姜。
十六日 脉弦细,指尖冷,阳微不及四末之故。兼之腹痛便溏,痰饮咳嗽,更可知矣。
以和胃阳,温中汤,逐痰饮立法。
半夏(六钱) 良姜(二钱) 杏仁(三钱) 川椒炭(三钱) 干姜(二钱) 炒广皮(三钱)
桂枝(三钱) 蔻仁(二钱) 生苡仁(五钱) 生姜(三片)
张 十七日 伏暑酒毒,遇寒凉而发,九日不愈,脉缓而饮,滞下,身热,谵语,湿热 发黄,先清湿热,开心包。
茵陈(五钱) 茯苓皮(五钱) 黄连(二钱) 栀子炭(二钱) 通草(一钱) 黄柏炭(三钱)
滑石(五钱) 生苡仁(三钱) 黄芩(三钱)
十八日 热退,滞下已愈,黄未解。
茵陈(三钱) 黄连(八分) 茯苓皮(五钱) 滑石(五钱) 栀子炭(三钱) 杏仁(三钱)
黄柏炭(三钱) 通草(一钱) 灯草(一钱) 萆 (三钱)
十九日 黄亦少退,脉之软者亦鼓指;惟舌赤、小便赤浊,余湿余热未尽,尚须清之。
茯苓皮(五钱) 茵陈(四钱) 生苡仁(三钱) 黑栀子(三钱) 杏仁(三钱) 黄柏炭(二 钱) 半夏(三钱) 黄连(八分) 广皮炭(二钱) 萆 (三钱) 滑石(五钱)
二十日 黄退,小便赤浊,舌赤脉洪,湿热未净。
滑石(五钱) 栀皮(二钱,炒) 萆 (三钱) 黄连(一钱) 海金砂(三钱) 半夏(三钱)
王 二十八岁 乙酉三月二十日 上年初秋伏暑,午后身热汗出,医者误以为阴虚劳损 ,不 食,胸痞,咳嗽,舌苔白滑,四肢倦怠,不能起床。至今三月不解,已经八月之久,深痼难 拔,勉与宣化三焦,兼从少阳提邪外出法。
桂枝(三钱) 蔻仁(二钱) 黄芩(二钱,炒) 青蒿(三钱) 茯苓皮(五钱) 滑石(六钱)
苡仁(五钱) 半夏(五钱) 杏仁(四钱) 广皮(三钱) 通草(一钱)
此药服二帖,能进饮食;服四帖,饮食大进,即能起行立。后八日复诊,以调理脾胃而 愈。
李 十八岁 十一月初九日 伏暑如疟状,脉弦数,寒热往来,热多于寒,解后有汗,
与青蒿鳖甲汤,五帖而愈。
金氏 三十岁 乙酉四月二十二日 上年伏暑,寒热时发如疟状,以通宣三焦立法,补 水补火皆妄也。
杏仁(三钱) 藿梗(三钱) 蔻仁(五钱) 茯苓皮(五钱) 苡仁(五钱) 半夏(四钱) 青 蒿(八分) 炒黄芩(二钱) 生姜(二钱) 大枣(二个)
服四帖。
初二日 伏暑愈后,以平补中焦为要,仍须宣通,勿得粘滞。
半夏(三钱) 莲子(五钱,去心皮) 广皮(二钱) 益智仁(一钱) 茯苓(五钱) 生姜(
三片) 生苡仁(五钱)
某 九月二十四日 初因肝郁,继因内饮招外风为病,现下寒热如疟状。又有伏暑内发 ,新 凉外加之象,六脉弦细而紧,两关独大而浮,厥阴克阳明,医者全然不究病从何来,亦不究 脉象之是阴是阳,一概以地黄等柔药补阴,以阴药助阴病,人命其何堪哉。势已沉重,欲成 噎食反胃,勉与两和肝胃,兼提少阳之邪外出法。
桂枝(三钱) 蔻仁(二钱) 川椒炭(二钱) 青蒿(一钱) 苡仁(三钱) 杏仁(三钱) 半 夏(六钱) 香附(三钱) 生姜(四钱) 广皮(三钱) 旋复花(三钱)
二十八日 寒热减半,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