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07-名老中医之路-第18页

。但是丹溪创立一些补阴方剂,如大补阴丸等,则是他的重要贡献。
对八法的发挥。八法是中医的治疗大法,是战胜各种疾病必须掌握的不可移易的准则。但是,以他多年临床体会,逐步认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具体运用,还需注意分寸,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任何一种方法,当用而用得其法,自然应手取效。若当用不用则为失治,不当用而用则为误治,这尚较易觉察;唯当用而用之不得其法,病情往往不见改善,医家病家均认为用法无误,但终不解其何故。观《伤寒论》桂枝汤条下载: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寥寥数语,已道出汗法效与不效的机理。因为微似有汗为用法得当故益佳;如水流离为用法不当故病不除。先师由此悟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他明确提出,善用八法者必须是汗而勿伤,下而勿损,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而勿滞,和而勿泛,吐而勿缓。这是医学方面的两点论和辩证法。比如说:汗法用于外感疾病,能收到很好的发汗解表作用,但汗之太过,则会发生大汗亡阳的危险;补法用于虚弱病人,有增强体质恢复健康的作用,但补之不当,则引起胸腹胀满甚至衄血便燥等不良反应。他对补的意义还有进一步的见解: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不用补药而达到补之目的。八法之蕴,至此大备。
精通内科尤擅温病
先师治内科病,首崇仲景学说,常谓《金匮》、《伤寒论》二书,理详法备,为方书之祖,临床医疗的准绳。下遵历代各家流派,博采刘河间之寒凉,张子和之攻下,李东垣之温阳,朱丹溪之滋阴,冶众长于一炉,以补仲景所未备,开后学之法门。他毫无偏见,集思广益,撷取精华,扬弃糟粕。大力倡导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不必斤斤于经方派、时方派之争。
他说内科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古时中医虽有十三科之分,而内科向称为大方脉,包括的范围很广,加之他所治内科的病例又多为疑难大症,欲获高效不易,但由于他理论精通,学识雄厚,经验丰富,故都能把握病机,得心应手。举例如下: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冠心病在他看来,其证心脏功能不足为虚,营卫阻滞作疼为实,但毕竟虚多实少,故治法当以补为主,通为用。自制益气和血之双和散,临床证实安全有效,是通补兼施的良方。不宜胶执活血化瘀一法,以免蹈虚虚之戒。此种创见,如同犀烛。
例一,张xx,男,年逾耳顺。体质素弱,头晕健忘,神怠思睡,胸膺闷胀,心区隐痛,气短懒言,自汗畏风,腿软作痛,不耐坐立,胃纳欠佳,口干欲饮,小便偏少,脉象两寸沉细,两关弦急左甚,两尺沉弱,舌质淡无苔。某医院确诊冠心病,师分析脉证,属心气不足,肾气亦衰,髓海渐虚,虚阳欲越,急用附子汤加减,强心益气,滋肾潜阳:西洋参、制川附于、云茯神、白芍药、制龟板、山萸肉,枸杞子、炒杜仲,怀牛膝。
阅三诊后,头晕、胸闷、隐痛、思睡、自汗等症皆明显减轻或消失,食欲略增,二便正常,脉转弦缓,左关亦不急,舌质正,苔白。原方加女贞子、五味子继续调理,日见功效。
例二,刘xx,男,花甲又二。因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住某医院,经抢救逐渐平稳,出院后一年中,三次发作心绞痛,常觉疲倦无力,四肢关节酸痛,心悸隐痛,足浮肿,脉象左沉细,右弦缓,舌质正,苔薄白,师诊为心气不足,兼见风湿。方用参麦散加远志,枣仁以益气养心,佐以天麻、桑枝,松节以祛风胜湿:北沙参、麦门冬、五味子、炙远志、炒枣仁、生龙骨、明天麻,嫩桑枝、干松节、化橘红、大红枣。
上方服后,患者云疗效很好,遂按此法出入,坚持服用较长时间,而病情日趋进步。
例三,于x,男,年过知非。某医院确诊冠心病。心电图检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塞。自觉症状,四年多来一直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彻背,向左腋下及臂部放散,每日发作频繁,隔十余天即有类似休克样发病,兼见头昏头痛,睡眠不佳,时短易醒,易汗出,下肢浮肿,心绞痛重时则胃纳亦差,曾服中药五百余剂,多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或炙甘草汤加减,以及西医长期心脏用药,诸症不见改善。诊其脉左关微弦,余均沉细,舌正唇紫,微有苔薄黄,此由营卫不调,心气不足、痰湿阻滞,治宜调营卫、通心气、化痰湿,方以十味温胆汤加减:西洋参、云茯神、炒枣仁,炙远志,九节菖蒲、法半夏、化橘红、炒枳实、淡竹茹、柏子仁、紫丹参、川芎、大红枣。
二诊:头昏痛减轻,饮食略改善,咯少量黄而灰痰。此痰湿欲化之征,仍睡眠不佳,并见耳鸣,左关微弦细数,余脉同前,原方去丹参加石决明、桑寄生。
三诊:诸症悉减,心前区疼痛亦大减,每日发作次数已不频,未再发生类似休克样的表现。睡眠不实,脉象沉细,舌中心有薄黄苔。原方去大枣加宣木瓜,琥珀粉(冲)。
四诊:一般情况很好心前区偶有闷痛,脉沉细,舌苔薄白,唇已不紫,属心气已通,营卫渐和,原方略予增损,除感冒外可常服。此后病情遂趋稳定。
先师对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