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要知湿热挟滞胶着肠道,并非一次性攻下就可以使邪气尽去,故诸承气汤皆非所宜。当以缓缓荡涤之法,持续服药,以俟邪去而正安,方可图其根治。《金匮翼》云,"久泻不止,百药不效,或暂止而复来,此必有陈积在肠胃之间。积一日不去,则泻一日不愈,必先逐去陈积而复补之,庶几获益"。


专方专药治口苦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余国俊

案1周X,男,61岁,1985年10月5日初诊。患者口苦约半年,未尝介意。半月前饮酒过多,口苦加重,夜卧尤甚,而辗转难寐。前医曾予小柴胡汤加焦栀、知母、夏枯草3剂,口苦稍减;又换服龙胆泻肝汤3剂,仍无显效。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略数。此为单纯性口苦,病名曰"胆瘅"。予简裕光老中医自拟"柴胆牡蛎汤"加味:柴胡log,胆草log,生牡蛎30g,葛根30g,生甘草6g。2剂。效果:服头煎后约丑小时,口苦大减;服完1剂,口苦消失,夜寐亦安o1个月后因饮酒啖辛辣,口苦复发,乃取上次所余之药煎服,亦尽剂而口苦消失。几年来口苦偶尔复发,均照服本方1~2剂而安。

案2吴X,女,30岁,1985年6月13日初诊。主诉:胃脘满闷,腹胀口苦1年余。知饥欲食,食后则胃脘满闷,腹部胀满难受,嗳气、矢气多,心慌,夜间肠鸣漉漉,时如雷鸣,进油腻食物后更甚,便溏不爽,口苦无己时。舌淡胖,苔薄白,脉弦沉。已服中药20余剂未效。西医检查:胃下垂6cm,胃肠无器质性病变。拟诊为脾胃虚寒,浊气聚滞。投以理中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党参15g,白术12g,干姜12g,炙甘草6g,茯苓15g,厚朴20g,法夏10g,生姜10g。服3剂,胃脘满闷,腹胀大减,肠鸣、心慌止,但口苦如故;又述常常短气、畏寒。乃于上方加黄芪30g,熟附片15g(先熬),服3剂,诸症基本消失,但口苦更甚。至此方知此证原挟有肝胆郁热,湿热药有裨于脾肾,而不利于肝胆。遂于第一方中加柴胡10g,胆草3g,生牡蛎15g。服2剂,口苦减轻;即撤去第一方,单服所加之3味药,3剂后口苦消失。

学员甲口苦虽系常见之症,但临床上以口苦为主诉而来就诊者却较为少见,所以有的医者不大重视。老师比较重视口苦,且提倡使用专方专药来治疗。如案1口苦为主症,便主用柴胆牡蛎汤;案2口苦为兼症,则合用柴胆牡蛎汤,疗效均佳。

进修生甲:柴胆牡蛎汤的方名就包括了全部药物:柴胡、胆草、生牡蛎。我揣摩

老师使用如此简单的3味药治疗口苦,是由于口苦的病机比较单纯:胆火上炎。是这样的吗?

老师:是这样,但还可以推衍一步。大家知道,口苦是胆病主症之一,照(内经)的说法,口苦作为一种"奇病",其病机为"胆虚气上溢"或"胆火上炎"。如《素问・奇病论》说,"有病口苦……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素问・痿论》又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可见口苦的继发病位在胆,而原发病位在肝。因肝主谋虑,若"数谋虑不决",则肝气郁结,郁久则化火,波及于胆,导致胆的功能失调,胆火上炎,或胆气上溢,则发生口苦。

进修生乙:(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口苦作为少阳病提纲三症中的第一症,也可理解为"继发病位在胆,原发病位在肝"吗?

老师: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张仲景著(伤寒论)时曾"撰用素问九卷……",其学术思想与(内经)是一脉相承的。而更重要的是,从临床上看,少阳病的患者,多为平素肝郁不舒之人。所以治疗口苦,既要清降胆火,又要疏肝达郁。我的老师简裕光老先生自拟的柴胆牡蛎汤恰合此意:肝喜条达而宜升,柴胡苦平,升发肝气,疏肝达郁;胆喜宁谧而宜降,胆草苦寒,沉阴下达,清降胆火;生牡蛎咸寒,滋水涵木,敛辑胆火,"则肝胆自得其养"(张锡纯语)o临床实践证明,治疗口苦须3味同用(柴胡10g,胆草6~10g,生牡蛎15~30g),拆散用之,或随意添加之,则效差或无效。若主症为虚寒,或体质属虚寒者,胆草宜减少至3g左右。

实习生甲这首专方治疗单纯性口苦的有效率大约是多少?

老师:十之八九,可惜独用本方的机会不多,因为单纯性口苦毕竟少见。

进修生丙单纯性口苦虽然少见,但临床上口苦却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又该怎样解释呢?

老师:这是由于胆为阳木,胆中相火敷布于周身,十一脏借此而生机勃勃,故(内经)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反之,十一脏有病,亦可波及于胆,因此胆病主症之一的口苦,便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

进修生这种解释颇有新意,可以说得具体一些吗?

老师:肝胆相连,肝病最易累胆,故肝病中最多口苦。他如脾胃湿热壅遏,心火上炎,肾火上冲,肺热蕴积等,一旦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