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述咳频冲气。必自下上逆。夫冲脉隶于阳明。胃
阳伤极。中乏坐镇之真气冲脉动则诸脉皆动。浊阴散漫上布。此卧着欲起矣。
愚非遥指其脉。正合内经浊气在上。则生 胀。太阴所至。为腹胀相符也。有昔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当以病因传变推求。故辨论若此。
浓朴 杏仁 人参 茯苓 蜜煨姜 南枣
壮盛年岁。形消色夺。诊脉右小促。左小弦劲。病起上年秋季。脘中卒痛。有
形梗突。病后陡遇惊触。渐次食减不适。食入不运。停留上脘。腹形胀满。甚则胁肋皆胀。四肢不暖。暮夜
渐温。大便旬日始通。便后必带血出。清早未食。自按脐上气海。有瘕形甚小。按之微痛。身动饮水。
寂然无踪。天气稍冷。爪甲色紫。细推病属肝脾。气血不通。则为郁遏。久则阳微痹结。上下不行。
有若否卦之义。阅医药或消或补。总不见效者。未知通阳之奥耳。
薤白 桂枝 栝蒌仁 生姜 半夏 茯苓
平昔湿痰阻气为喘。兹因过食停滞。阴脏之阳不运。阳腑之气不通。二便
不爽。跗肿腹满。诊脉沉弦是由水寒痰滞。阻遏气分。上下皆不通调。当从三焦
分治。顷见案头一方。用菟丝子升少阴。吴茱萸泄厥阴。不知作何解释。不敢附
和。仍用河间分消定议。
大杏仁 莱菔子 猪苓 泽泻 葶苈子 浓朴 桑白皮 广皮 细木通
两年初秋发疡。脉络气血。不为流行。而腹满重坠。卧则颇安。脐左动气。卧
则尤甚。吐冷沫。常觉冷气。身麻语塞。肝风日炽。疏泄失职。经以肝病吐涎沫。木
侮土位。自多 胀。丹溪云。自觉冷者。非真冷也。两次溃疡之后。刚燥热药。似难
进商。议以宣通肝胃为治。有年久恙。贵乎平淡矣。
云茯苓 三角胡麻 浓橘红 嫩钩藤 熟半夏 白旋复花
脉微而迟。色衰萎黄。蟹为介属。咸寒沉降。凡阳气不足者。食之损阳。其致
病之由。自试二次矣。久利久泄。古云无不伤肾。今浮肿渐起自下。是水失火而
败。若非暖下。徒见泻泄有红。为脾胃湿热。必致中满败坏。
生茅术 熟地炭 熟附子 淡干姜 茯苓 车前子
脉左弦右浮涩。始因脘痛贯胁。继则腹大高凸。纳食减少难进。二便艰涩
不爽。此乃有年操持。萦虑太甚。肝木怫郁。脾土自困。清浊混淆。胀势乃成。盖脏
真日纳。腑阳不运。考古治胀名家。必以通阳为务。若滋阴柔药。微加桂附。凝阴
浊。岂是良法。议用局方禹粮丸。暖其水脏。攻其秽浊。俟有小效。兼进通阳刚
补。是为虚症内伤。胀满治法。至于攻泻劫夺。都为有形而设。与无形气伤之症不同也。
禹余粮丸
今年长夏久热。热胜阳气外泄。水谷运迟。湿自内起。渐渐浮肿。自下及上
至于喘咳。不能卧息。都是浊水凝痰。阻遏肺气下降之司。但小溲不利。太阳亦
不通调。此虽阳虚症若肾气汤中萸地之酸腻。力难下行矣。
茯苓 桂枝木 杏仁 生白芍 干姜 五味 生牡蛎 泽泻
向有宿痞。夏至节一阴来复。连次梦遗。遂腹形坚大。二便或通或闭。是时
右膝痈肿溃疡。未必非湿热留阻经络所致。诊脉左小弱。右缓大。面色清减。鼻
准明亮。纳食必腹胀愈加。四肢恶冷。热自里升。甚则衄血牙宣。全是身中气血
交结。固非积聚停水之胀。考古人于胀症以厘清气血为主。止痛务在宣通。要
知攻下皆为通腑。温补乃护阳以宣通。今者单单腹胀。当以脾胃为病薮。太阴
不运。阳明愈钝。议以缓攻一法。
川桂枝 熟大黄 生白芍 浓朴 枳实 淡生干姜
患风三月。周身流走作肿。手不能握。足不能履。诊其脉。浮大而数。发热口
干。此阴虚生内热。热胜则风生。况风性善行。火热得之。愈增其势。伤于筋脉。则
纵缓不收。逆于肉理。则攻肿为楚也。
生地 黄芩 黄连 红花 羌活
左胁有形。渐次腹大。每投攻下泄夺。大便得泻。胀必少减。继则仍然不通。
频频攻下。希图暂缓。病中胀浮下部。加针刺。以扶水之出。肿消。病仍不去。病患
六年。久已断想此病之愈。要知此病初由肝气不和。气聚成瘕。屡发攻泻。脾胃
反伤。古云脐突伤脾。今之所苦。二便欲出。痛如刀刺。盖气胀。久下再夺其血。血
液枯。气愈结矣。宣通宜以利窍润剂。
琥珀屑 麝香 大黑豆皮 杜牛膝
由夏季目黄神倦。渐至中焦胀满。延至霜降。上吐瘀血。下便污浊。按脉弱
细不调。视色神采不振。兼以呼吸带喘。素有寒疾气逆。其宿饮之蓄。已非一日。
当夏三月。脾胃主令。天气热。地气升。人身气泄。加以饥饱劳役。而遂减食胀满。
是皆病于中。绵延上下矣。夫六腑以通为用。不但腑不用事。其间经脉络脉中。
气血皆令不行。气壅血瘀。胀势愈加。古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