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00-古今名医汇粹-第19页

同,而大要则有所定,所谓知要者一言而终也。
<目录>卷二\脉要集<篇名>推按法属性: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疾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 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此系以手推病法,亦诊例也。
柯韵伯曰∶按脉内侧推而外,欲候筋骨、气血、肌肉等病,脉反内着,知病已在内,故牢不可移,
是胸腹有积聚为患,故脉如是也。推脉外侧而内求之,以候胸腹诸病,指欲内而脉反外鼓,是病已外发,气 从外向,形身有热,为可证矣。
寸脉为阳而主降,反脉为阴而主升,天地气交,火既济之理也。按寸推而上之,究其胸喉以上之病,
其脉气上而不下,是阳虚而不降,则阴中无阳,腰足清也。按尺推而下之,究其小腹腰股膝胫中病,其脉下 而不上,是阴虚而气不上升,阳中无阴,头项痛可知也。
不内不外,是脉气有余;不上不下,皆因脉气不足。然阴阳外降以为和,及其偏胜,则阳下陷入阴 中而发热,阴气 上入阳中而脑髓恶寒,更可以上下之法神而明之矣。
按之至骨,所以候肾。举指不实,便是少气,肾附腰脊,故痛,精髓不足,故身有痹也。
<目录>卷二\脉要集<篇名>脉主病属性: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
粗大者,浮洪之类,阳实阴虚,故为内热。上实者寸盛,下虚者尺弱,皆阳强之脉,故为阳厥巅 顶之疾。
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阳气受也。
来之徐,知上之虚,皆阳不足也。阳虚必恶风。
有脉俱沉细者,少阴厥也。
沉细肾脉,兼数则热,阴中有火,此少阴之厥也。然愈虚则愈数。沉细之数,厥则何疑?又不 可以火断也。
沉细数散者,寒热也。
沉细为阴,数散为阳,阴脉数散,阴不固也。故或入之阴,或出之阳,而为来往寒热也。
浮而散者为 仆。
浮者阴不足,散者神不守,浮而散,阴气脱,故为 仆。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数动阳脉也,一代阳邪伤其血气也,故为泄脓血。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壅,喘而两胁满,肝壅,两胁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壅,
胁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 大跛,易偏枯。
满,邪气壅滞而为胀满也。三经皆能为满,若其脉实,当为浮肿。肺居膈上,其系横出腋下,故肺 壅则喘而两胁满。肝 之脉环阴器布胁肋,故壅则两胁满不得小便。肝主惊,卧则愈壅,故多惊也。肾脉循内踝,上 出 ,络膀 胱而上行,故壅则胁下至少腹满也。或肿或消,是谓大小跛。易偏枯,不能营运所致。
心脉满大,痫螈筋挛。肝脉小急,痫螈筋挛。
心脉满大,火有余也;火盛则血涸。故痫螈筋挛。肝藏血,小为血不足,急为邪有余,故为是病。
夫痫螈筋挛病一也,而心肝二经皆有之,一以内热,一以风寒,寒热不同,血衰一也。
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己。
骛,驰骤也。惊骇肝病,肝脉急乱,因惊而然。此特一时气逆耳,通则无喑也。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三脉细小而急,阴邪聚于阴分也,故当随经而为瘕。
肝肾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水病有阴阳,肾肝在下,肝主风,肾主水。俱沉者阴中阴病也,石水凝结少腹,沉坚在下。俱浮 者阴中阳病也,风水游行四体,泛浮于上。并虚者,一为根本,一为发生,根本空虚,有表无里,当死。
并小真阴虚,小而兼弦木邪胜,气虚胆怯,故为欲惊。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疝者,寒气结聚所为。急者,挟肝邪。沉者,在阴分。沉急而大,阴邪盛也。肝肾之脉络小腹,结于 阴器,寒邪居之,故疝,按疝病乃寒邪挟肝邪之证,或结小腹,或结睾丸,或结于丸之左右上下。而筋急 绞痛,脉必急搏者,多以寒邪结聚阴分,而挟风木之气也。经曰肝风疝,脾风疝,皆兼一风字,其必挟肝邪 可知。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心脉搏滑急,寒挟肝邪乘心。肺沉搏,寒挟肝邪乘肺。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
三阳,太阳也。三阴,太阴也。阳为瘕聚,阴为疝气。凡脉急,皆邪盛也。寒邪气聚,皆可名疝,
故五脏皆有之。
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二阴,少阴也。二阳,阳明也。脉急者为风寒邪乘心肾,故为痫为厥;木邪乘胃,故发为惊。
脾脉外鼓,沉为肠 ,久自己。肝脉小缓为肠 ,易治。肾肝小搏沉,为肠 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 肝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 ,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肠 ,下痢也,凡心、肝、脾,肾皆主阴分,或寒湿,或热,各有所伤,乃自大肠下血,均谓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