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00-古今名医汇粹-第17页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真脏见乃死也。
青本木色,而兼白不泽,金克木也,五脏准此。然率以毛折死者,皮毛得血气而充,毛折则精气败矣,
故皆死。
柯韵伯曰∶经云∶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取色脉之相应也。又云∶色夭不泽,谓之难治。今见本脏色,
又兼见相胜之色,且天然不泽,是色脉之不相应也。虽云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留于五脏,
气归权衡,今毛折是精气 不输皮毛也,毛脉之精不合矣。此色诊之易见也。
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
必因于胃气,乃致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真气衰也。故病甚 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此论真藏而拈胃气为本,最为发明显切。夫五脏虽各有本气以主时,要必得胃气之赡养,而其真 得藏焉。如心脉之累累连珠,肾脉之喘喘累累以下,皆形容其藏之得胃以为脏真,故浮而不浮,沉而不沉,
急而不急,缓而不缓,有神存于其间,此能以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若喘喘连属以下,则五脏之邪气 胜而真气衰矣。若胃气竭绝,已不能自至于手太阴,亦不能复藏其神而真脏见,胃家饷绝,真神孤削,故 其恶见如此。是以古圣于四时五脏,皆占胃气以为本也。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阳胜急曰弦,阳绝而亟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此言钩、弦、毛、石之正象,以为诸脉之准则也。经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阳者 ,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名曰一阳。此一阳者,阳之盛,即太阳也,为心家主脉,其气纯和而一,正心脉 之得其平者也。钩脉主夏,故鼓一阳曰钩。
又云∶三阴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阴。清静为阴,而勿沉者,正清轻之谓,当 敛燥金之 时,而其气不沉于下,而渐收于上,清明之极,故谓之鼓一阴曰毛,此正肺脉应秋之和也。
至于弦者,本阴部厥阴之脉。厥阴为阴中之少阳,木性本达,方沉厥阴之下,与厥阴争而直上,是 以阳胜急而弦。要 其主春者,惟少阳令之,春生则木气已发,软弱轻虚,端直以长,斯谓之主春之弦。不然,阳之胜急,
正仲景所谓残贼之脉也,弦脉本象如此,故谓阳胜急曰弦。
肾为阴中之太阴,水体沉滑之极,此为阳绝不至,而阴独至。阴独至,则至搏而沉,动而且坚,故 曰石也。
若夫阴阳之相过,则阴阳之交驰者也,诸家注皆以为脾脉。然以溜言之,非脾脉之正,不可以脾言。然其 脉顺而不逆,去而不滞,滑而不衰败,绝似少阳之脉,故曰溜。本文举此以明阴阳之交者耳。若夫脾脉 在诸脏,善者不可得而见,故不拈出,欲人体认也。
<目录>卷二\脉要集<篇名>三阴三阳藏象脉法属性:太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曰∶少阳藏何象?曰∶象一阳也。一阴误文,阴藏者,滑而不实 也。曰∶阳明藏何象?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此名象藏者,六经之本脉也。象三阳而浮者,太阳主表,为诸阳之极盛而在上,故象三阳而浮也。
象一阳者,轻虚以滑是也,象大浮者,阳明胃气之海,其气本大而升,故象浮大也。太阴脏搏,言伏鼓者 ,伏言其主阴主内,鼓言其有力,所谓大而缓,不浮者也。二阴搏至,即所谓沉滑者也。其一阳藏者,
滑而不实句,实一阴之误文。盖滑而不实,可言一阴,而不可言一阳。一阳者,轻虚带滑,其滑从浮见。
一阴者,滑而不实,其不实从滑见。要其地为纯阴,阳之所起,实在于此,此为阴阳相错之地,不沉为阴,
故滑而不实也。
所谓三阳者,太阳也。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 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
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
一阴独至,钩而滑,经绝,气浮不鼓。
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谬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前明六经之脉象,此明六部之至寸口而弦急者,当察也。太阳当浮,今乃带弦,则当约以四时高 下之度而决断之,必又察以心,而合之阴阳之论。此不特太阳而然,凡五部皆然也。
阳明浮大,今弦沉急不鼓,是阴胜阳,木乘土也。若是炅至以病,是阳明之阴绝,死矣。
少阳之脉轻虚以滑,今至手太阴上出人迎,脉来弦急而长,浮露不断,则失其所以为少阳矣 。若弦急太甚,是真脏脉见,谓之专阴,可以征其死也。
三阴即脾,故为六经之所主,有母万物之象,和缓基本脉。今见伏鼓不浮,则阴盛阳衰,当病上焦 空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