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99-古今医鉴-第56页

阴也,居下;脾居中,亦 阴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
是为平人也。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浸,或饮食之不节,或房劳之致虚,则脾土之阴受伤,而转输之官 失职,胃虽受骨,亦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干,隧道壅塞,气化浊血 瘀郁而为热,热留而久,气化成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 似于鼓,故名曰鼓,其病胶固难治。又名蛊者,若蛊侵蚀,有虫之义。理宜补脾,次养肺金以制木,使脾 无贼邪之虑,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却盐味以防助邪,断妄想以保母气,远音乐,戒暴怒,无有 不安。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获效;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以求欲速。殊不知即得一时之快,不一 二日之间,胀满复作,愈盛于前,真元已耗,去死则不远矣。古方惟禹余粮丸,制肝补脾,殊为切当。
然恐其温热之药太多,亦须随证顺时加减用之。俗谓气无补法者,以其痞满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而不 能营运,邪气着而不出,所以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气虚不补,何由以行?且此病 之起,固非一年,根深势笃,欲取速效,自求祸耳。知王道者,可以语此。其或受病之浅,脾胃尚 壮,积滞不固者,惟可略疏导,若以峻攻之策,吾不敢也。
\x治\x 凡胸腹胀初得,是气胀,宜行气疏导之剂,木香、槟榔、枳壳、
青皮、陈皮、浓朴之类;久则成水胀,宜行湿利水之剂。
一、肥胖之人腹胀者,宜利湿为主,胃苓汤主之。
一、瘦人腹胀者,是热,宜黄连、浓朴、白芍、香附之类。
一、色白腹胀者,必是气虚,用人参、白术、茯苓、陈皮、浓朴之类。
一、因有故蓄血而腹胀者,用桃仁、红花、甚者用桃仁承气汤利之。
一、因食积而腹胀者,有热,宜利气丸,或保和丸,加木香、槟榔、阿魏之类;有寒者,用丁香、砂 仁、木香、浓朴、香附、神曲之类。
一、因外寒郁内热而腹胀者,用升麻、干葛、藿香、官桂之类。
一、因多怒而腹胀者,用青皮、陈皮、香附、木香、栀子、芦荟之类。
一、心腹胀满或痛,咳嗽痰涎喘促,大便闭,前后心背痛,分心气饮加三棱,莪术、槟榔、香附、乌药。
\x方\x \x家传正气散\x〔批〕(按此方理脾消胀平和之剂) 治心腹胀满,或出远方,不服水土。
苍术 陈皮 浓朴 藿香 半夏 乌药 枳壳 香附子 大腹皮 甘草 上锉,生姜、枣子煎,温服。
\x和荣顺气汤\x(云林制) 治脾弱血虚,心腹胀闷,两足虚肿。
当归(酒洗,一钱) 川芎(六分) 白芍(酒洗,一钱) 白术(土炒,一钱半) 茯 苓(一钱) 苍术(米泔制,一钱) 陈皮(去白,一钱) 枳实(炒,一钱) 乌药(一钱) 神 曲(炒,一钱) 香附(醋炒,一钱) 牛膝(酒洗,一钱) 木瓜(一钱) 独活(酒洗,一钱)
泽泻(一钱) 薏苡仁(炒,一钱半) 木通(一钱) 甘草(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x行湿补气养血汤\x 治气血虚弱,单鼓腹胀浮肿。
人参(大补元气) 白术(补脾) 白茯苓(渗湿) 当归(养血) 川芎(行血) 苏梗 (利气) 白芍药(敛胀) 陈皮(泄满) 浓朴(宽胀) 大腹皮(宽膨) 木通(利水) 莱菔 子(消食) 木香(运气) 海金沙 甘草(调诸药,扶胃气)
上锉散,姜、枣煎服。气虚,倍参、术、茯苓。血虚,倍芎、归、白芍。小便短少,加猪苓、泽 泻、滑石。服后肿胀俱退,惟面目不消,此阳明经气虚,倍用白术、茯苓。
\x消胀饮子\x(彭大参传)〔批〕(按此方治胀满消补兼施之剂) 治蛊胀,单腹胀。
猪苓 泽泻 人参 白术 茯苓 半夏 陈皮 青皮 浓朴 紫苏 香附 砂仁 木香 槟榔 大腹皮 木通 莱菔子 甘草(各等分)
上锉,生姜五片,枣一枚,水煎服。
\x广术溃坚汤\x〔批〕(按此方治热胀之剂) 治中满腹胀,有积聚,如石坚 硬,令人坐卧不宁,二便涩滞,上气喘促,或通身虚肿。
浓朴(善制) 黄连 黄芩 益智仁 草豆蔻 当归 半夏 广术 升麻 红花 吴茱萸 生甘草 柴胡 泽泻 神曲(炒) 青皮 陈皮 口干加甘葛 上锉一剂,生姜煎,食远温服。忌醋酒湿面。
\x香朴汤\x〔批〕(按此方治寒胀之剂) 治中寒下虚,心腹膨胀,不喜饮食,脉浮迟而弱。
浓朴(姜炒) 大附子(泡,去皮脐,七钱) 木香(三钱)
上锉,姜七片,枣二枚,水煎服。
\x金陵酒丸\x(王进士传) 治鼓肿。
真沉香(一两) 牙皂(一两) 广木香(二两半) 槟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