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未发前一日,临卧时冷酒送下,
即卧,不可言语,直至鸡鸣时,再进七十丸。忌食生冷热物,及鸡鱼麸面之类,不则不效矣。
\x疟灵丹\x(秘方) 治一切疟,服药不愈,以此截之。
雄鸡豆(拣圆者为雄,四十九粒,先一日以水泡去皮,研烂) 人言末(一钱) 雄黄(一钱,为衣)
上于五月五日午时,同捣为丸,如芡实大,阴干收贮。临发日 早晨,面东,无根水下一丸。忌热酒热物,超时,禁生冷、鱼腥三 日,此方百发百中。
\x龙虎汤\x〔批〕(按此方治热疟,清火之剂) 治热疟,火盛舌卷焦黑,鼻 如烟煤,六脉洪数弦紧,此乃阳毒入深所致。先以青布折叠数重,新汲水渍之,搭于心胸之上,须臾再易。
如此三次,热势稍退,即服此药,无有不效。
柴胡(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半夏(姜制,七分) 石膏(二钱五分) 黄连 (一钱五分) 黄柏(一钱二分) 知母(一钱,去毛) 山栀仁(一钱) 粳米(一撮)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x露姜养胃汤\x 治久疟不愈,三五日一发。
苍术(米泔浸一宿,晒干,一钱) 浓朴(姜炒,一钱) 陈皮(一钱) 草果(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 人参(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 藿香(一钱) 甘草(炙,七分)
上锉一剂,乌梅一个,黑枣一个,水煎。先以生姜四两,捣汁露一宿,次日合入煎药,通口服。
\x养胃丹\x〔批〕(按此方治久疟,补虚之剂) 治久疟经年累月,虚弱之症,宜此补之。
人参(一两,去芦) 苍术(二两,炒) 白茯苓(一两) 半夏(泡,二两五钱) 陈 皮(一两五钱) 藿香(一两) 草果(一两) 浓朴(姜炒,一两五钱) 常山(酒蒸,二两) 甘 草(炙,五钱) 乌梅(四十九个,去核)
上为末,淡姜汤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仍用淡姜汤送下。
\x 疟饮\x 治疟久不能愈,名曰 疟,又曰老疟。
苍术(泔浸,五钱) 草果(五钱) 桔梗(五钱) 青皮(五钱) 陈皮(五钱) 良姜 (五钱) 白芷(二钱) 白茯苓(二钱) 半夏(汤泡,二钱) 枳壳(麸炒,二钱) 甘草(二 钱) 桂心(二钱) 干姜(泡,二钱) 苏叶(二钱) 川芎(二钱)
上锉,每剂五钱,水煎,入盐少许,空心温服。
\x黄甲丸\x〔批〕(按此方治疟母,消块之剂) 治疟母成块,久不能愈。
朱砂(一两) 阿魏(一两) 槟榔(一两) 山甲(一两,酥,炙,炒) 雄黄(五钱) 木香(五钱)
上为细末,泡黑豆去皮,捣成泥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 丸,淡姜汤送下,忌生冷、鱼腥三日。
<目录>卷之五<篇名>痢疾属性:\x脉\x 下利之脉,宜微小,不宜浮洪;宜滑大,不宜弦急;宜身凉,不宜身热。经所谓;身凉脉细者生,身热 脉大者死。是亦大概言之耳,不可一途而论也。叔和云∶下痢微小却为主,脉大浮洪无瘥日。
\x证\x 夫痢乃湿、热、食积三者,下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湿热伤血分则赤,伤气分则白,气血俱伤,则 赤白相兼。黄者食积,黑者湿胜也。其症脐腹 痛,或下鲜血,或下瘀血,或下紫黑血,
或下白脓,或赤白相杂,或下如豆汁,或如鱼脑髓,或如屋漏水,里急后重,频欲登厕,昼夜无度。
\x治\x 治法行气和血,开郁散结。泻脾胃之湿热,消脏腑之积滞。经云∶热积气滞而为痢,其初只宜立效散,一 服即愈。或木香导气汤,以推其邪,以彻其毒,皆良法也。痢稍久者不可下,胃虚故 也。调中理气汤,加味香连丸之类,择便用之。痢多属热,亦有虚与寒者。虚者补之,寒者温之,以神效参 香散主之。盖痢之初,邪毒正盛,宜推荡之,不可用粟壳、诃子收涩之药;则淹缠不已。痢之稍久,真气下 陷,宜收涩之。不可用巴豆、牵牛通利之剂,用之则必致杀人。又有下痢噤口而不食者,亦有二也。有脾虚,
有脾热。脾虚者,参苓白术散,脾热,参连汤,或仓连煎之类。大凡下痢纯红者,如尘腐色者,如屋漏水者,
大孔开如竹筒者,唇如朱红者,俱死症也。如鱼脑髓者,身热脉大者,俱半死半生。
\x方\x \x木香导气汤\x 治痢疾初起,腹痛,红白相杂,里急后重,发热 噤口,不拘老幼,先与一服甚效。
大黄(一钱五分) 槟榔(一钱二分) 浓朴(一钱二分) 白芍药(一钱二分) 黄连 (一钱二分) 归尾(八分) 茯苓(八分) 朴硝(一钱二分) 木香(五分) 小便赤加滑 石(一钱五分) 木通(一钱)
上锉一剂,水二钟,煎至八分,滤去渣,空心热服。
\x闸板丹\x(张小庵传)〔批〕(按此方治痢,以推其邪而彻其毒也) 治痢初起,以此丹推荡其邪毒。
黄丹(一两,水飞) 黄蜡(一两) 乳香(一钱) 没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