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99-古今医鉴-第27页

末少许更效。如无蜜,以香油代之,效。
\x猪胆汁导法\x〔批〕(按此方治表里实热。通利之剂)
治阳明自汗,小便利,大便结,不可攻者。猪胆一枚,和醋少许,以竹管灌入谷道中,一时许通。
\x桃仁承气汤\x〔批〕(按此方治发狂便血之剂)
治热邪传里,热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满痛,身目黄,胆语燥渴,为蓄血证,
脉沉有力,宜此下尽黑物则愈。未服前,如血自下者,为欲愈。不必服。
桃仁(十个,去皮) 桂枝(一钱半)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半) 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去渣,入芒硝,再煎一、二沸温服,血尽为度。
\x白虎汤\x〔批〕(按此方治发渴之剂)
治身热而渴,有汗不解,或经汗过,渴不解者。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 上锉一剂,水煎,待米熟,去渣温服。如口燥烦渴,或发赤斑,根据本方加人参,名化斑汤。如秋感热之 疫疠,或阳明下后,大便不固,热不退者,或湿温证,热不退而大便溏者,根据本方加苍术、人参,一服如神。
无汗脉浮,表不解,而阴气盛,虽渴不可用白虎汤,汗后脉洪而渴,里有热,乃可用。
\x三黄石膏汤\x 治阳毒发斑发黄,身如涂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六脉洪大,燥渴欲死,鼻干而赤,齿燥,过经不 解,已成坏症。表里皆热,欲发其汗,热病不退,又复下之,大便遂频,小便不利。亦有错治温 症而成此症者。又有发汗后三焦大热,脉洪谵语不休,昼夜喘息,鼻时加衄,狂叫欲走。
黄连 黄芩 黄柏 山栀 麻黄 石膏 豆豉 上锉一服,生姜三片,细茶一撮,水煎温服。
\x三白饮\x 治伤寒时气,热极狂乱者,及发热不退。
鸡子(一个,用清) 白蜜(一大匙) 芒硝(三钱)
上合作一处,用凉水和下。如心不宁者,北人谓之心慌也,加珍珠末五分。
\x地龙水\x〔批〕(按此方治发狂之剂)
治阳毒伤寒,药下虽通,结胸硬痛,或发狂乱。大白颈地龙四条,洗净研烂,入生姜汁一匙,白蜜一匙,
薄荷汁一匙,再入片脑半分,研匀,徐徐灌令尽。良久渐快,稳睡少顷,即与揉心下片 时,再令睡,当有汗则愈。若不应,再投一服。
\x柴胡连翘汤\x〔批〕(按此方治伤寒谵语之剂) 治伤寒大热,谵语呻吟,睡卧不得。
柴胡 黄芩 枳壳 赤芍药 桔梗 连翘 山栀 栝蒌仁 黄连 黄柏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x泻心导赤饮\x〔批〕(按此方治不语之剂)
治伤寒心下不疼,腹中不满,大便如常,身无寒热,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目赤唇焦,将水与 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形如醉人,俗医不识,呼为死证,遂以针灸误人多矣,殊不知邪热传入少 阴心经也。因心火上炎而逼肺,所以神昏,名越经证。
山栀子 黄芩 麦门冬 滑石 人参 犀角 知母 茯神 黄连(姜汁炒) 甘草 上锉一服,生姜一片,枣二枚,灯心二十茎煎。临服。人生地 黄汁三匙。
\x消斑清黛饮\x〔批〕(按此方治发斑之剂)
治热邪传里,表实表虚,血热不散,热气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轻如疹子,重则如锦纹,重甚则斑烂 皮肤。或本属阳,误投热药,或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汗下未解,皆能致此,不可发汗,
重令开泄,更加斑烂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郁短气,燥粪不通,斑如墨,皆不治。汗下不解,足冷耳聋,
烦闷咳呕,关前阳脉洪大,便是发斑之候。
柴胡 玄参 黄连 知母 石膏 生地黄 山栀子 犀角 青黛 人参 甘草 上锉一服,生姜一片,枣二枚,水煎入醋一匙服,大便实,去人参,加大黄。治赤斑,用独脚乌 根研 酒服,神效。
\x茵陈汤\x 治阳明里热极甚,烦渴热郁,留饮不散,以致湿热相搏,而身发黄胆。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
渴饮水浆,身必发黄,宜茵陈汤调下五苓散,通利大小便,立效。
茵陈(去梗,五钱) 大黄(二钱五分) 山栀子(五个)
上锉一剂,水煎服,以利为度。
治伤寒发黄。目不识人。(黄宾江传)
生葱火煨熟,去粗皮,扭出汗,蘸香油,点目两 。
\x三川刘尚书方\x 治湿热发黄,死在旦夕。
用乌骨白雄鸡一只,干 去毛,破开,刳去肠杂,刀切烂,铺心胸间,黄退病愈,神效神效。
\x小陷胸汤\x 治小结胸,心下痞满而软,按之则痛。
黄连(二钱,炒) 半夏(五钱) 栝蒌仁(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不拘时服。
\x开胸散\x 治结胸。
柴胡 黄芩 半夏 枳实 枯梗 黄连 栝蒌仁 山栀子 甘草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x玄参升麻汤\x〔批〕(按此方治咽痛之剂)
治伤寒失下,热毒在胃,发斑咽痛,甚则谵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