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99-古今医鉴-第23页

证伤寒,初病以来,便见脉沉,厥冷 恶寒,更无头痛,即是少阴受病之证。医当以干姜、附子辈温之,又不可概以三阴传次,先太阴而后少阴也。张 仲景论曰∶日数虽多,但有表证,而脉浮者,犹可发汗;日数虽少,若有里证,而脉沉实者,即须下之。是日 数之不可拘也如此。孙思邈曰∶服承气得利,谨勿中补。热气得补复成,此所以言实热也。王叔和有曰∶虚 热不可攻,热去则寒起,此所以言虚热也。二人之言,殊途同归。是虚实之不可辨也如此。又况寒、温、热,
同实而不同名。暑、湿、风,异种而有兼病。异气之相承,他邪之并作,表证中之有不可汗,里证中之有不 可下。三阴可温,而攻积证者不同。表里俱见,与半表半里无表里有异,伤寒、伤风,脉证互 见。中暑、热病,疑似难明。阳明本多汗,而有反无汗之形;少阴本无汗,而有反自汗之证。或阴极发躁,
阳极发厥,阴证似阳,阳证似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又有痰证,食积、虚烦,香港脚,证 似伤寒,不可以伤寒之法拘之。自非心领意会。达变知机,体认之精,发用之当,则纵横泛应,几何而不 昧哉?孔子曰∶可与适道,未可与立,未可与权。是说也,亦在夫人权之而已矣。
<目录>卷之三\伤寒<篇名>六经证属性:\x治\x 足太阳膀胱经,头为诸阳之首,故多传变受病为先也。其脉起于目内 ,从头下后项,连风府,行身 之背,终于足之至阴也。其证头疼项强,腰痛骨节痛也。经曰∶太阳头痛脉浮,项背强而恶寒,若发 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为伤风;若脉阴阳俱紧,头痛恶寒,呕逆身 疼,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者,名曰伤寒。宜发汗,不可辄下之。表邪乘虚内陷,传变不可胜数,又不可利小便。
利之则引热入里,其害不浅。若本病烦热,小便不利者,乃利之,则不为禁也。如小 便自利如常,则不可利也。凡有汗不得再发汗,汗多不得利小便,有汗不可服麻黄,无汗不可服桂枝也。
足阳明胃经,乃两阳合明于前也。一曰府者,居中土也,万物所归也。其脉起于鼻 ,上头额,络于目,
循于面,行身之前,终于足之厉兑也。经曰∶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又曰∶尺寸俱长者,
阳明受病也。其证头额痛,目痛、鼻干,身热不得卧,乃标病也。若本病,则身热汗出而恶热也。本实则 潮热大便不行也。在标者,当解肌,在本者,宜清热。本实者可下。夫阳明有三∶一曰太阳阳 明,大便难者,小承气汤主之。二曰正阳阳明,胃家实也,大承气汤下之。三曰少阳阳明,胃中燥热,不大 便者,大柴胡汤主之。
足少阳胆经,其脉起于目锐 ,上头角,络耳中,循胸胁,行身之侧,终于足之窍阴也。前有阳明,后有 太阳,居二阳之中,所以半表半里。经曰∶尺寸俱弦,少阳受病也。其证头痛目眩,口苦 耳聋,胸胁满痛也。或心烦喜呕,或胸中烦闷而不呕,或心下病硬,或寒热往来,或发热,寅申时尤盛,或 身微热者,皆少阳也。凡治有三禁,不可汗、下、利小便也。只宜和之,惟小柴胡汤出入 加减,用之神效,凡头角痛,耳中痛,耳中烘烘而鸣,耳之上下前后肿痛,皆少阳所主部分,其火为之也。
若口苦者,少阳之胆热;胁下硬者,少阳之结也。
足太阴脾经,为中宫之坤土也。其脉始于足大指之隐白,上行至腹,络于嗌,连舌本,行身之前也。若 寒邪卒中,直入本经者,一时便发腹痛,或吐或利,宜温之。如四日而发腹满嗌干者,
此传经之邪也,宜和之。若太阳病下之早,因尔腹痛者,此误下之 而传也。凡治太阴证,自利不渴;脉沉细,手足冷,急温之。若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主之。若发热 脉数者,少阳之邪未解,须以小柴胡汤主之。如自利不渴者。脏有寒也,宜理中汤。寒甚加附 子。腹痛呕吐不下食者,宜治中汤。手足冷,脉沉细者,宜四逆汤。若传经邪热内陷腹痛,宜桂枝芍药汤。
足少阴肾经,为人身之根蒂也。其脉始于足涌泉,上行贯脊,循喉,络舌本,散舌下,注心中,行身之前 也。若因欲事肾虚者,寒邪直中之也。其证一、二日便发,故发热脉沉足冷,或恶寒倦 怠,宜温经而散寒也。若五、六日而发,口燥舌干者,此传经之邪热,宜急下之,恐肾水干也。如其脉沉细,
足冷者,又不可下,急温之。脉沉疾有力者,乃可下之。凡少阴饮水小便色白者,下虚有寒,引水自救,非 热也,宜温之。盖夹阴伤寒,多因劳伤肾经所致。有紧有慢,其害甚速,不可以寒凉之药妄投之也。但脉沉足 冷,虽发热者,急宜温肾以扶元气。
足厥阴肝经,厥者,尽也,为六经之尾也。其脉始于足大指之大敦,上环阴器,抵小腹,循胁肋,上唇口,
与督脉会于巅顶,行身前之侧也。若寒邪直中本经,一日便发吐利,少腹痛,寒甚者唇 青、厥冷、囊缩,急宜温之,并着艾灸丹田、气海以温之。若六、七日发烦满囊拳者,此传经热邪,厥深 热亦深也。若脉沉疾有力者,宜急下之。若脉微细者,不可下也。凡伤寒传至厥阴经,则病热极矣。此生死 在于反掌,其可不谨察之也。大抵热深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