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99-古今医鉴-第127页

麝香(二钱)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一钱,空心米汤下。
一小儿,下疳溃烂,发热作痛。一小儿,茎中作痒,不时搔捻。一小儿,肾茎中溃痛,小便闭涩,日 晡尤甚。一小儿,目痒出水,或项中结核,或两眼连札,或阴囊瘙痒年余矣,俱属肝火,用此立愈。
\x大芦荟丸\x 治五疳皮黄肌瘦,发直尿白,肚大青筋,好食泥、炭、米、茶之物,或吐或泻。
苍术(米泔浸,炒) 陈皮 浓朴(姜炒) 青皮 枳实(炒) 槟榔 神曲(炒)
山楂(去子) 麦芽(炒) 三棱(煨) 莪术(煨) 砂仁 茯苓 黄连 胡黄连 芜荑仁 使君子 青黛 芦荟(各等分)
上为细末,使君子壳,煎汤浸,蒸饼为丸,如弹子大。每一丸,清米汤化服。
\x黄土丸\x 治小儿疳积在脾,面黄腹胀,咬指甲, 眉毛,揉口鼻,泥、土、炭、茶、纸之类。
黄土(一两) 陈皮(一两) 木香(二钱半) 黄连(五钱) 巴豆(去壳,二十粒,不去油)
上为细末,面丸如绿豆大。每岁十丸,黑豆汁下。直候泄五、七次,疳积尽,与益黄散助药,后与疳药常服。
<目录>卷之十三<篇名>癖疾属性:\x脉\x 脉沉细为癖积。
\x病\x 天地气运,固有南北之殊。小儿病患,亦有彼此之异。北方小儿患癖积者,十恒八九;南方小儿 患癖疾者,百无二、三,是何谓而致之?盖南方水土薄弱,饮食柔软,易于克化,厥疾少矣;北方水土浓实,
面食坚硬,难于运动,厥疾生焉,亦由脾胃之不和也。故东垣以脾胃为人之主,脾胃和,一疾不生,亏则百 病生焉。小儿脾胃本自柔脆,脏腑尚且娇嫩,为之母者,多不知调护之法,惟务姑息之爱,不问咸酸甘肥之 味,瓜果生冷之物,及 粽湿面,油腻煎炙之类,诸股稠粘,干硬难化之物,顺其所欲,食之过多,损 伤脾胃,脾胃既伤,则不能消化水谷,水谷不化,则停滞而痰发。发热既久,则耗伤元气,元气虚,
则不能运动其血,血遂不行,
而停滞不散,留于胁肋之间,遂成血块,居于皮里膜外,不能移动,始则有如钱大。发热则日渐长,其形如 龟,如蛇,如猪肝、肺者,长短大小之不一也,内有血孔贯通,外有血筋盘固,其筋直通背脊之下,与脐相 对之间,有动脉之处,乃癖疾之根。夫人身之血脉,则昼夜循环无端,一周流及此,其血则贯入筋内,由筋 入孔,由孔入癖。盖癖得血养而渐长,邪得血助而渐盛,于是正气愈惫,而血愈枯矣,发为潮热,以致诸疾,
或头出虚汗,或胸前项下跳动,或肚大青筋,毛焦发坚,或面黄肌瘦,四肢干枯,淹延日久,则毒瓦斯发出,
变生诸症。有变为牙疳口臭,宣露出血者;有变为头面肿大,口鼻溃烂者;有变为一切疮毒,流脓出血者;
有变为肢体浮肿、腹胀、气喘者;有变为寒热往来,似疟非疟者;有变为痰嗽喘热,衄吐下血者;有变为呕吐 泻痢,脱肛下坠者;有变为心腹疼痛,疝气偏坠者。皆癖毒攻出之所致也。变证多端,难以悉举,乃 九死一生之病,非一方一法所能愈也。
\x治\x 治之先宜针灸之法,以断其根,使血不贯入筋内,则癖无血所养,癖即自败矣。外以膏药贴之,内以 汤丸攻之。大抵宜补脾、养气,以治其本,清热消块,以治其标,标本兼济。又当执其权衡,以量儿之壮弱,
病之轻重。若壮而轻者,则治标之药多于治本之剂;若弱而重者,治本之剂多于治标之药。大概肥儿丸、
乌金丸、阿魏丸、千金保童丸之类,乃半攻半补,平和之剂,宜对证选用,于针灸之后,可收十全之功也。
臣斯疾者,宜详究焉。
\x方\x \x净府散\x(西园公方) 治小儿腹中癖块,发热口干,小便赤。
柴胡(一钱) 黄芩(八分) 半夏(姜汁浸炒,八分) 人参(二分) 白术(去芦,七 分) 白茯苓(去皮,一钱) 猪苓(七分) 泽泻(一钱) 三棱(煨,一钱) 莪术(煨,一 钱) 山楂肉(一钱) 胡黄连(三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x抑肝扶脾散\x(云林制) 补元气,健脾胃,退热消癖。
人参(五分) 白术(土炒,八分) 茯苓(八分) 陈皮(六分) 青皮(炒,六分)
甘草(三分) 龙胆草(酒洗,八分) 白芥子(炒,八分) 柴胡(酒洗,三分) 山楂肉 (八分) 神曲(炒,六分) 黄连(姜汁炒,一钱) 胡黄连(三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x肥儿丸\x(方见诸疳) 治癖疾如神。
\x乌金丸\x(徐副使传) 治癖块发热,一料除根。
牛黄(二钱) 芦荟(三钱) 琥珀(五钱) 胡黄连(五钱) 人参(六钱) 白术(乳汁 炒,六钱) 黄连(七钱) 槟榔(七钱) 三棱(醋煮,七钱) 莪术(醋煮,七钱) 地骨 皮(七钱) 水红花子(炒,七钱) 百草霜(三钱) 伏龙肝(三钱)
上为细末,糯米糊为丸,如绿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