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98-古今医统大全-第368页

疏通大府,小柴胡加大黄,或木香丸、观 音丸之类。
劳疟则前数证经久不瘥,真气以耗,邪气犹存,或药暂止,小劳来复。法当调养气血,
十全大补汤之属。有热者,止以八珍汤。
疟母,此为前证弥年越岁,经汗吐下,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间,结有症癖,成块不移。
此证未可直攻,急作乌头七枣汤以扶其里,候其内气已完,继已经效驱疟丹,或消癖丸下之愈。
鬼疟,世俗之谓也,乃邪入阴分,夜间发作,故名鬼。但凡午后及夜作者,用四物汤加黄柏、
酒炒知母、红花、升麻,提起阳分,方可截之。《医林集要》云∶疟在阴经而夜发者,桃仁承 气汤下之再截。
治疟有汗要无汗,须扶正气;(以小柴胡桂枝汤或白虎桂枝汤亦可。)无汗要有汗,须散 邪带补,桂枝汤加黄 知母石膏汤,或人参柴胡饮子。
热多寒少,目痛多汗肺大者,以大柴胡汤微利之。余邪未尽,以白芷石膏三物汤以尽其邪。
治疟总套,初得病势方炽,二三发间,未宜遽截,不论寒热多少,且用清脾饮或草果饮,
或二陈汤加草果五七分,或平胃散加草果、柴胡各五分,又或养胃汤加川芎、草果各五分。热 少者,进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汤。服后寒仍多者,养胃汤加附子、桂枝各五分。独寒者尤 宜,不效则七枣汤。热多者,宜驱疟饮或参苏饮,每服加草果五分。大热不除,宜小柴胡汤。
渴甚者,以五苓散,白虎汤入辰砂少许。独热无寒,亦与小柴胡汤。热虽极,不甚渴者,本方 加桂,或以柴胡桂姜汤,候可截则截之。
《杂着》云∶邪从外入者,宜发散之,又须分别阴分阳分而用药。邪疟及新疟发热者,可 散可截;虚疟及久疟者,宜补气血。若过服截药,致伤脾胃,则必绵延不休。
久疟不愈,寒多热少,咳嗽痰涎,用四兽饮,二服以后,参、术、草果截之。《医林集要》
云∶久疟不已,
宜服七宝饮。
久疟不得汗,以二陈汤倍加苍、白术,少加槟榔。
久疟以二陈汤加川芎、苍术、白术、柴胡、葛根,一补一发药也。
久疟欲吐不吐者,宜探而吐之,或用藜芦末水调服,以吐为度。甚者发寒热,头痛如破,
渴而饮水多汗,可以参、 、芩、连、栀子、川芎、苍术、白术之类治之。
疟大渴大热,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黄连、黄柏、知母、栀子、麦门冬、天花粉。
疟母治法,以丸药消导之,醋炙鳖甲为君,三棱、莪术、香附、海粉、青皮、桃仁、
红花、神曲、麦芽,随证加减,丸醋汤下。
疟因劳役忧思而作,汗多食少倦甚者,补中益气汤。
小柴胡汤加常山,截疟神效。
疟疾能食而痰伏者,小胃丹下之;不能者,必从饮食上得之,以食治,清脾汤之类。
疟疾既久,脾胃虚寒,及老弱不食,可用理中汤加青皮、草果、半夏、茯苓。久而不已,
姜附汤。
妇人久疟,用小柴胡合四物汤服之。
小儿疟疾有痞块,生地、芍药各一钱,陈皮、川芎、炒黄芩、半夏各一钱、甘草三分加姜煎,
调醋炙鳖甲末效。
<目录>卷之三十七\疟证门<篇名>治案属性:一男子 疟,胁下有肥气,腹中作痛,形如覆杯,病已三载,两手脉沉伏而有力。以三花神佑 丸五六十丸下之五六行,以凉水止之,盖冷主收敛故也。一二日服白虎汤,五七日后以常山散吐出冷 痰涎水,又以柴胡汤和之,间服妙功丸磨积愈。
《正传》有二男子皆年四五十,各得 疟三年,俱发于寅申巳亥日。一人昼发,发于巳而退于 申;一人夜发,
发于亥而退于寅。昼发者,乃阴中之阳病,宜补气解表,与小柴胡倍柴胡、人参,加白术、
川芎、葛根、陈皮、青皮、苍术。夜发者为阴中之阴病,宜补血疏肝,用小柴胡汤合四物汤 加青皮。各与干帖,加姜枣煎,于未发前二时每日一帖,服至八帖,同日得大汗而愈。
丹溪治一人,因劳役发嗽得 疟,又服发散药,变为发热,舌短语言不正,痰吼有声,脉 洪实似滑。先用独参汤加竹沥二蛤壳一,服后吐胶痰,舌本正,后用黄 人参汤服半月愈。
一人性急好酒色,味浓,适多忧怒,患久疟,忽大热下臭积,大孔痛陷下,此大虚,脉 弦大而浮。以瓦磨如钱圆烧红,童便淬,急取以纸裹于痛处,恐外寒乘而入也,以参、归、
陈皮煎服,淡味半月安。
一妇病疟,三日一发,食少,经不行已三月,脉无。时冬寒,议作虚寒治。疑误,再 诊,见其梳洗言动如常,知果误也。经不行,非无血,为痰所凝。脉无,非血气衰,则积痰生 热,结伏其脉而不见耳,当作实热治。与三花丸,旬日后食进,脉出带微弦。谓胃气既全,虽 不药,疟当自愈而经行也。令淡滋味,果应。
一妇身材小,味浓, 疲疟月余,间日发于申酉。头与身痛,寒多喜极热辣,脉伏面惨晦,
作实热治之,以十枣汤为末,粥丸黍米大,服十粒津咽,日三次,令淡饭半月,大汗愈。
一妇人久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