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98-古今医统大全-第299页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亦补脾气。
《本事方》治一妇人,数次无故悲泣不止。或谓之有祟,祈禳请祷备至,终不效。
予记《金匮》有案云∶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数欠申者,甘麦汤治之,尽剂而愈。
<目录>卷之二十四\善悲证<篇名>针灸法属性:心 (穴在背。经云∶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其 也,灸七壮,
勿饮凉冷。)
\x厥阴经穴\x经云∶厥阴根于大墩,结于玉英,终于膻中。厥阴为阖,折则气绝而善悲。
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
妊娠四五个月,脏躁善悲伤,每昼日惨戚泪下,数欠申,象如神灵,祷与医皆无效,用 仲景甘麦大枣汤,一投而愈。
<目录>卷之二十四<篇名>善太息属性:(即长舒气而有声也。汉贾谊谓太息者是也,俗谓之叹息。)
<目录>卷之二十四\善太息<篇名>病机属性:《内经》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 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又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视足少阳脉之陷下者灸之。又云∶胆足少阳之脉,
是病则口苦善太息,
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
运气善太息皆属燥邪伤胆。经云∶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病善太息。又云∶阳明之复 善太息,呕苦。又云少阴司天,地乃燥,凄沧数至,胁痛太息是也。
<目录>卷之二十四\善太息<篇名>针灸法属性:《内经》云∶善太息,取心胆二经灸刺之。
《甲乙经》云∶色苍苍然太息,如将死状,振寒溲白,大便难,中封主之。
脾虚令人病寒,不乐好太息,商丘主之。
凡好太息,不嗜多食,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取公孙及井 。实则肠中 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饮,多不嗜卧;虚则 胀,腹中气满,热痛不食霍乱,公孙主之。
(本集)\x补心通气散\x 治忧思郁结长太息。
人参 石菖蒲 橘红 米曲 当归 姜栀子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香附(八分)
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和剂)\x温胆汤\x 治惊想得之而太息者。(方见惊悸门。)
<目录>卷之二十五\瘟疫门<篇名>病机属性: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瘟疫当推运气所发。
巢氏《病源》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寒,此四时正气之叙也。冬 时严寒,万物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 寒毒藏于肌肤中,至春变为瘟病,至夏为热病。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瘟病者,皆由冬时 触冒之所致也。凡病伤寒而成瘟者,先夏至日为病瘟,后夏至日为病暑,其冬复有非节 之暖,是为冬瘟。冬瘟为病,非其时而有其气者。冬气严寒,君子当闭密,而反发泄 于外者,为冬不藏精,春必病瘟。
丹溪云∶众人病一般,此天行时疫。
瘟病者,春时天道和暖,患壮热、口渴而不恶寒者是也。
瘟疫病者,其病与时气瘟热等证相类,皆由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 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瘟疫病,无少长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瘟疠病。
黄瘟者,由邪气郁结不散,或失于汗解,或汗后不解,犹邪热深郁于胃中,小便不利,
举发为黄,遍身如橘枳,故曰黄病。
<目录>卷之二十五\瘟疫门<篇名>病机属性:一日太阳受病,邪在皮肤,故头项强腰脊强;二日阳明受病,邪在肌肉,故身热鼻干 不得眠;三日少阳受病,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病,故咽干腹满;五日少阴受病,
故口热舌干而引饮;六日厥阴受病,故烦满而阴陷;七日六经传变,法当愈。其不愈者,
邪气未除而欲再传经,重受病也。
<目录>卷之二十五\瘟疫门<篇名>病机属性:巢氏云∶凡瘟毒病新瘥,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作劳妄动伤力,并食猪、羊、鸡、犬、鱼 脍、炙爆、肥腻、生果、面食,硬涩难消之物,停积肠胃,膈闷腹胀便秘,或大吐大下,
重复发热病作,不可救也。
<目录>卷之二十五\瘟疫门<篇名>病机属性:评热论篇帝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 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不治。(此阴阳交错而血气不循,乱经妄走,而 热所以不息也,故死。)
<目录>卷之二十五\瘟疫门<篇名>病机属性: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瘟病新瘥,未平复而相交合,因而病复者,名为阴阳易也。男子 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阳易;妇人病新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 者,名阴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度着与人,如换易也。
其证身热头重,四肢拘急,小腹 痛者,即死。其病 势缓者,违岁月亦死。
<目录>卷之二十五\瘟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