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因寒 气客胃,加以饮食所伤,而致胃气上逆,或呕或吐或哕者,皆阴火之邪上冲,而吸入之气不 得入,故食不下也。邪气冲之,火逆胃中而作者也。
<目录>卷之二十四\呕吐哕门<篇名>病机属性:呕者,阳明也。阳明多气多血,故有声有物,气血俱病也。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证,不 可下之。药以生姜为主。或有形质之物为病者,因而越之,可为上焦气壅表实而言之,非以泻气而言之也。
吐者,太阳也。太阳多血少气,故有物无声,为血病也。有食入即吐,以橘红主之。有食已则吐,有食久则吐。
哕者,少阳也。少阳多气少血,故有声无物,气病也,以姜制半夏主之是也。
<目录>卷之二十四\呕吐哕门<篇名>病机属性:《机要》曰∶吐有三因,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气,主纳而不 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
是故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 之阳也。其脉浮而洪,其证食已即吐,渴欲饮水,大便结燥,气上冲胸而发痛。治当降气 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长,其证或先痛而 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以毒药去其积,木香、槟榔行其气。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
其脉沉而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以毒药通其秘塞,
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
<目录>卷之二十四\呕吐哕门<篇名>脉候属性:脉浮而洪者为气逆。沉而迟者为寒。趺阳脉浮者,胃气虚,呕而不食。寒气在上,
嗳气在下,二气相争,但出而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即死,宽缓即瘥。
脉阳紧阴数,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然。
关脉浮大,风伤胃。关上脉数,其人即吐。
寸口紧为寒,芤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噎。
脉弦者虚,胃虚无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变为反胃。寒在于上,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故痛而吐。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厥者难治。
<目录>卷之二十四\呕吐哕门<篇名>治法属性:胃虚呕吐,恶食不思食,兼寒者恶寒,或食久还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脉迟而 微涩。此皆虚寒者也,宜藿香安胃汤、理中汤,甚者丁香煮散温补。
胃中郁热,饮食积滞而呕者,则恶食恶寒,烦闷膈满,或渴喜凉,闻食则吐,服药亦吐。
脉洪大而数。此皆实热者也,宜竹茹汤,麦门冬汤清之。
若食积多者,用二陈加神曲、麦芽、黄连、保和丸之类消导。
<目录>卷之二十四\呕吐哕门<篇名>治法属性:无病之人,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府。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干 暑者六和汤、五苓散之类,犯寒者藿香正气散、理中汤、五积散之类。
久病而吐者,胃虚不纳谷也,六君子汤加丁香、豆蔻、调中益气汤之类。常常恶心呕吐 清水,有热而有痰也,宜用二陈汤加苍术、浓朴、黄连、生姜之类是也。呕家多服生姜,
生姜为呕家之圣药也。朱奉议治呕吐,以生姜、橘皮、半夏主之。
有形质之物滞于膈中,并膈上有痰者,宜先吐之,则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是也。
丹溪云∶胃中有热,膈上有痰,二陈加炒栀子、黄连、生姜。
胃虚呕吐,不能纳谷,生姜、参、 、白术、香附之类。
肝火出胃,逆上而呕者,抑清丸。
夏月呕吐不止,五苓散加姜汁。
吐蛔而呕,以锡灰、槟榔末米饮调下。
呕吐而食不得进,为胃风也,清呕则愈。呕而心下痞,半夏泻心汤。呕逆上气者,陈皮 竹茹汤。似呕不呕、似哕不哕无赖者,生姜半夏汤。多酒而呕吐者,宜砂仁、豆蔻、连、茱、
干葛、解酲之类。
久病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生姜、人参、白术、黄 、香附治之。凡痞满短气而呕,
宜补中气,止可用调中益气汤。恶心吐清水者,有热有痰有虚,皆用生姜,随证佐药治之。
胃中有痰有热者,二陈汤加姜汁炒黄 连、黄芩。挟虚者加人参、白术。又云∶胃虚呕者,二陈汤加砂仁、藿香、白术。
痰饮为患,或因多食生冷,脾胃不和,以致呕吐恶心,或头眩,或胃脘懊 不快,
或发寒热,二陈汤加丁香、乌梅、生姜煎服。心下痞而痛者,加草豆蔻仁。
痰热恶心呕吐气盛者,导痰汤加砂仁、竹茹、姜炒黄连。
女子呕吐甚者死,以其阴在上故也。
诸大吐渴饮水者死,以童便饮之妙。
凡呕吐者,切不可下,逆之故也。
漏气呕者,身背皆热,肘臂酸疼,气不续,膈间闷,食入则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由 风邪客腠理,经气失道,邪气内着,麦门冬汤主之。
走哺者,下焦实热,小便不通,气逆不续,呕吐不禁,名曰走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