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
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 证。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 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
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脉洪缓,
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脏气法 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若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 胃散。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落,从黄 建中汤。脉虚 血弱,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
或渴或小便闭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二味加正药中。
以上五药当于本证中随所兼见证加减。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 ,秋冬加桂。如 腹中急缩,或脉弦,加防风;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狭或气短者亦加之,腹满气不转者勿加。
虽气不转,而脾胃中气不和者勿去,但加浓朴以破滞气。然亦不可多用,于甘草五分中加 一分可也。腹中夯闷,此非腹胀,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如肺气短促或不足者,
加人参、白芍药。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狭及急缩 者去之,及诸酸涩药亦不可用。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药。甘草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 酸,酸者甲也。甲己 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发热,加黄芩。恶寒或腹痛觉寒,加桂。怠惰嗜卧有湿,胃 虚不能食,或沉困,或泄泻,加苍术。自汗加白术。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气弱者加白 茯苓、人参。气盛者加赤茯苓、缩砂仁。气复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黄连,心烦乱亦如之。
小便少者加猪苓、泽泻。汗多津液竭者勿加之,是津液还入胃中欲自行也。不渴而小便闭塞不 通,加炒黄柏、知母。小便涩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涩者加泽泻。且五苓散治口渴而小便不利,
无恶寒者不得用桂。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见妄闻,乃瘀血证,用炒黄柏、知母以除肾中燥热。
窍不利而淋加泽泻、炒滑石。只治窍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心脏热者用钱氏方中导 赤散。中满而腹胀者加浓朴。气不顺加橘皮。气滞加青皮一、橘皮三。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 中去茯苓加黄 以补之。如腹中气不转者,更加甘草一半。腹中刺痛,或周身痛者,或里急者,
腹中不宽快是也。或虚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虚也,血虚即里急。或血气虚弱而目睛痛者,
皆加当归身。头痛者加川芎。若头痛加细辛,此少阴头痛也。发脱落及脐下痛,加熟地黄。
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 验。然终不能使人完复。后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冲三脉为邪,皆胃气虚弱之所致也。
法虽根据证加减,立方料病,不根据《素问》法度耳。是以检讨《素问》《难经》及《黄帝针 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六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之。
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
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经言∶至而不至,是为不及,
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 胃也。脾胃肺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苦舌干咽干。盖心主火,
小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 发热也。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 干也。病患自以为渴,医者治以五苓散,谓止烦渴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致危亡。经 云∶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也。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
以酸味为之臣佐。
以其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之,次以甘温及甘 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而妄行 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体沉重,走注疼痛。盖湿热相搏,而风热郁而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
或多怒者,风热下陷于地中也,或目病而生内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脉。脉者血之 府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窍开于目也。或妄见妄闻起妄心,夜梦亡人,四肢 满闭转筋,皆肝木太盛而为邪也。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风,或生怒,或作肾痿,
或为上热下寒,为邪不一,皆风热不得升,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 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热者,湿热乘其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