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强急,必待发汗而解。太阳中风,加之寒湿,亦项强口噤,背反张为 病也,宜温之。
【发汗】太阳病项强,反汗出恶风为表实,麻黄汤。太阳中风项强口噤,背反 张无汗为刚 ,麻黄汤。
【解肌】太阳项强无汗,葛根汤。项背强几儿,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有汗 项强,脉浮缓,桂枝汤。太阳寒湿,项强口噤,背反张有汗为柔 ,桂枝汤。
【和解】头项强,身热恶风,腹中满,手足温而渴,小柴胡汤。
【温】阴毒初得,病手足项强,咽喉痛,心腹痛,短气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 汤。阴毒,甘草汤、正阳汤。有误下太阳结胸项强,理中丸。若损甚者,兼与四逆汤。太 阳误下而厥者,故用此;不厥者,不可轻用。
【下】结胸病亦有项强如柔 状,大陷胸丸。
【针】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属性:四肢拘急者,手足不能自如,屈伸不便,蜷卧恶风之类。四肢,诸阳之本,因发热 汗多,亡阳阳虚而有是 证也。
【和】伤寒四肢拘急自汗,脉浮小便数,心烦恶寒,手足倦怠,芍药甘草汤。
【温】太阳病汗出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拘急者,桂枝加附子汤。吐利后 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而厥冷者,四逆汤。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属性:由阴气上入阳中,或阳微阴虚相搏所致。脉沉实为阳盛格阴。
【解】一身尽痛,热而恶寒,面寒,宜解表,桂枝汤。
【温】一身尽痛,发热面黄,大小便反快者,甘草附子汤。
【利】一身尽痛发热,身如重黄,头汗出,背强,小便不利,此中湿也,茵陈五苓散。
【下】一身尽痛,发热面黄,七八日后热结在里,有瘀血也,宜下之,桃仁承气 汤、抵当汤。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属性:身痛,太阳表证居多也,虽云表邪未解,而有发汗温经先后之不同。自利脉沉为阴 病,身痛身重属手阳明,为阳病。又有阳邪内行,不荣于表而身痛,不可不知。太阳身 痛,但拘急。中湿身痛,不可转侧。阴毒身痛,体势沉笃,宛如被杖。
【发汗】太阳脉浮,身痛无汗,麻黄汤。阳明虽有下证,但身痛者,表未解也,麻黄汤。
【解肌】发热有汗身痛,桂枝汤。阳明脉浮,葛根汤。汗后霍乱身痛,桂枝汤。
【和中】汗后脉沉迟,身痛,血不足也,黄 建中汤。
【温】阴毒呕逆下利,身痛如被杖,唇青面黑,甘草四逆汤。少阴证身痛脉 沉,肉 筋惕,真武汤。小便 利者,术附汤。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属性:此发汗过多,亡阳之所致。《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 多,津液枯少,阳气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跳 而动,为虚甚也。故仲景特设真武汤 以救之,谓因发汗吐下后,表里俱虚而有此状,为逆而难治也。
【温】筋惕肉 而四肢厥冷,真武汤。
【和经盖阳】虚者,茯苓桂枝甘草白术汤。
【疏风】动气在左,肝血之虚也,不可发汗,发汗则重击,其肝血不能藏,故筋 惕肉 ,此为逆证,先服防风白术牡蛎汤,次服小建中汤。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属性:胸胁满,胸膈间气塞闭也,非心下满也。胁满者,胁肋下气填胀也,非腹中满也。胸 满多带表证,胁满多挟半表半里证,邪气自表传里,必先自胸胁,已次经心腹。
【发汗】胸中至表犹近也,葛根汤。阳明喘而胸满,麻黄杏仁石膏汤。
【和解】半表半里,胁下痞硬,冲和汤去枣加牡蛎。
或已汗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出汗,或往来寒热,柴胡姜桂 汤。胸胁俱满,或胁下硬痛,或呕,舌上白胎,或不大便,并小柴胡汤。
【调中】寒中太阴,误下之,愈不快, 胀,或吐或利,理中汤加枳实、陈皮。
【吐】邪气留于胸中,聚而为实,非上吐不可。如四日在胸,吐之则已。汗下 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吐之。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此为胸中有寒 也,瓜蒂散吐之。
【下】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身热胁痛,大柴胡汤。汗后头疼,心下痞,胁满,十枣汤。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属性:伤寒心下满者,当心下高起满硬者是也。不经下后而满者,则有吐下之分;若下后满 者,有结胸痞气之别。如病患手足厥,脉乍紧,邪结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得食,病在 胸中,当吐之。经下后心下满而硬痛者,为实邪结胸;满而不痛为虚邪,虚邪留滞则但满而不 硬痛也。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实则心下满,虚则心下悸。
【和解】满而不痛,半夏泻心汤。呕而发热,小柴胡汤。
【分消】饮水多,心下满胀,牡蛎泽泻汤,利小水。伤寒例云∶心下满、心下悸皆邪 在胸而停水也。
【吐】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心满而狂饮不能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