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98-古今医统大全-第210页

心下痞硬,谓之表里不解。(桂枝人 参汤。)
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复有里。(桂枝芍药汤,痛甚加大黄。)
太阳病,桂枝证,误为医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 根黄芩黄连汤清之。)
脉浮大是表,其人心下痞闷却当下。若烦渴燥涩,小便赤,宜用大柴胡汤和其胃气。
脉浮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此阳明证也。脉反浮而 紧,是有表里惧见,不可汗下,宜栀子豆豉汤吐之。
有表证而脉迟者不可汗,亦不可下,宜(小建中汤。)脉弦细不欲食,则当下。其人头上 汗出,身热微恶寒,手足冷,此两证俱见,宜(小柴胡汤和之。)
【和解】小柴胡汤、桂枝人参汤。
【吐】栀子豆豉汤。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属性:无表里证者,但非汗证,又非下证,俱可用小柴胡汤,服后俟其余证,更以小柴胡加减法治之。
伤寒四五日至十三日,过经,无表证与里证,又未可下,(小柴胡汤。)不愈,大便硬者,(大柴胡汤。)六七日目中 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发热,大便难,脉虽浮数,(大柴胡汤。)甚者,(大承气汤。)
下后脉数不解,至六七日不大便,有瘀血也,(抵当汤。)脉数,善饮消谷,六七日不大 便,亦瘀血证也。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虽沉,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微汗之是也。)若二三日常见少阴 无阳证者,(麻黄甘草附子汤微汗之。)此二证又非表里之所能拘,不可不知也。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属性: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仲景无治法,宜与(阴旦汤)。寒已,
次以(小柴胡汤加桂),以温其里,脉必沉而迟,手足微厥,下利清谷,此里寒也。所以 阴证亦有发热者,此表热也。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属性:身大寒反不欲衣,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仲景亦无治法,先与白虎加人参汤,热除,
次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以解其外,脉必滑,身厥舌干也。所以少阴恶寒而倦,此表 寒也。时时自烦,不欲浓衣,此里热也,(大柴胡汤下之。)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属性:凡阴证身静,有语无声,气短吵息,目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口鼻气粗,水浆一入 ,二便不噤,面上恐寒,有如刀割,面青黑,目睛无光,有虚阳泛上,面脸赤,血不红活为 异耳。必身重难以转侧,或喜向壁卧,或淹卧欲寝,或闭目不欲见人,懒语言,语或 气少,难以答应。或鼻气往来自冷,声音不响亮。或前轻而后重?或时燥热寒渴,不能 饮水,唇口或青或紫或白,不见红色,手足自冷,手爪青紫,血不红活,
小便白色,或有淡黄,大便不实。或肌肉之分,以手按之,殊无大热。阴甚者则冷透 手也。虽是发热,与阳证大异,不可以面赤烦渴为论,误作阳证,须要详辨明白可也。
【温】四逆汤、真武汤。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属性:凡阳证身痛,无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来,口鼻中气热,面红 无彩,唇红口干舌燥,能饮凉水,阳旺,身轻如常,睹目见人,语声响亮,口鼻呼吸往 来自然,小便赤涩,大便秘硬,手足温暖,爪甲俱红,此皆阳证之大略也。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属性:病患手足清冷,大小便秘涩,小便赤,烦闷昏迷不眠;又有身寒,反不欲衣,口渴,
指甲红色,此阴失守而病在肌表,元阳潜入,侵于内矣。法当(大承气汤下之是也),不可 作阴证治。大便秘,小便赤,其脉沉滑,四肢厥冷,以其伏热深也。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属性:烦躁面赤身热,脉反沉微,病患手足逆冷,大小便利,或泄或清,昏沉多眠;又有 身热甚,反欲得衣,口不渴,指甲黑色,此为阳失守而避在肌表,淫阴恶攻于内。法当温之,
不可以阳证治。
韩氏《微旨》曰∶面色虽见阳证,皆阳在上焦,其下焦阴气已盛,若调理得下焦有阳,
则上焦阳气必降下。上焦虽见阳,其热浅于下焦也,理中四逆随证轻重用。
【温】治法见发热温经例,理中汤、四逆汤、甘草干姜汤。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属性:伤寒六七日无大热,身冷脉细,烦躁不饮水,此阴盛格阳也。《活人书》以霹雳散通散 寒气,然后热气上行,汗出乃愈。许氏云∶不甚渴者,可用附子霹雳散,渴者不可与 服。面赤烦躁不渴,或渴不欲水,脉七八至,按之不鼓,姜附汤主之。
【正阳回阴】附子霹雳散。
【温】伤寒例云∶面少赤,阴盛于内,隔阳在外,其病必重,用通脉四逆汤,正合仲景法。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属性:身表凉,疼痛,四肢冷诸证,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