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泻里热除狂】非承气汤不可。
【春温】须用辛凉,非柴胡、干葛不可治。
【四时感冒】非羌活冲和汤不能治。
【救阴毒里证】须四逆汤。
【除吐蛔厥】须理中,乌梅入干姜、花椒。
【化斑毒】须白虎汤。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治法属性:凡头痛项强,肢节腰背俱强,身疼拘急恶寒,翕翕发热,汗不出,脉浮数浮 紧,皆属表证,可汗。若发汗后不解,仍有发热而脉浮者,宜再汗之。凡头痛身痛 拘急,憎寒发热,表未解者,脉虽迟,可汗。太阳病脉弱,可汗。伤寒身体痛,便清自 调者,可汗。日晡寒热如疟属阳明,脉浮,可汗。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治法属性:伤寒自汗 ,无表证,脉浮而缓或弦细濡弱者,不可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痛,宜以汗解,若尺脉迟者,不可汗。
阴病脉沉细数,不可汗。(在里故也。)
伤寒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汗不解,治在少阴厥阴,不可汗。
汗自出,谵语,内烦不得卧,善惊,目无精光,两胫温。(先伤于温,后伤于热,因 而中 。)若两胫冷,腹满,头目痛,
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身青面变而死。)
伤寒形象中风,常微汗自出而呕者,心中懊,(发汗则 。)不可汗。
伤寒脉弦细,头痛而反热属少阳,不可汗。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心下痞坚,不可汗。
少阴咳而下利谵语者,强汗之故也,动气不问上下左右,皆不可汗。
咽中闭塞不可汗,(汗之则吐血。)厥不可汗,(汗之声乱咽嘶。)亡血家不可汗,(汗 之则寒栗而衄。)衄家不可汗,(汗之必额陷直视。)淋者不可汗,(汗之必 。)汗家不可重 汗,(汗之必恍惚,脉短者死。)口疮,下利清谷不可汗。(汗之必胀满。)
大凡取汗之法不可不谨。若劳役乘凉,解衣新沐,表虚为风寒所遏,与夫口燥舌干,
咽干喉痛泻利,内伤房室,阴虚中暑,金疮痈肿初破,经水适来,新产血虚,脉沉细或豁大 无力者,皆不可汗也。
(范云患伤寒热甚,不得汗出。徐文伯为诊视。时武帝有赐九锡之命。云谓文伯∶可 得速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但君元气不足,恐一年后不复起耳,奈何?云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二年乎?遂以 蒸法取汗而愈。后二年果卒。所以取汗之法,必先审其虚实可否也。)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治法属性:大法春宜吐,(春时阳气在上邪,气亦在上,故宜吐。)病在膈上者可吐。脉大胸满多痰,
食在胃口,及下部无脉者可吐。脉滑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满实郁而疼,不 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吐出,及下利日数行,寸口脉微滑者,宜吐之,其利即 止也。伤寒汗下后虚烦若剧者,必反复颠倒不得眠,心中懊 ,栀子汤吐其邪 热。伤寒三四日,邪在胸中者可吐,以瓜蒂散或淡盐汤,虚者以人参芦汤,痰多者用二陈 汤,服后以箸探吐。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治法属性:凡怯弱与房劳内伤虚证,与夫胎而产后,血气俱虚,脉沉而弱者,不可吐。若膈上有寒 而干呕者,宜温不 宜吐。诸四逆病,但有厥逆者不可吐。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治法属性:伤寒汗后不解,蒸蒸发热,或渴而呕,邪在胃腑。可下。(调胃承气汤)。潮热腹痛者 可下。(大柴胡汤)。嘲热脉实可下。(大承气汤。)汗后潮热不恶寒,腹满而喘,阳明胃经病可下。
(大小承气汤。)下后潮热,不大便,腹硬,(大柴胡汤。)阳明若多汗,胃中必有燥粪,大便硬,谵语者可下。(小承气 汤。)嘲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谵语者,可下。(大承气汤。)伤寒五六日不大便,
绕脐痛,躁烦,发作有时者,必有燥粪也,可下。(调胃承气汤)凡吐后腹满者可下。(同上。)
吐下后微烦,小便数,大便硬者可下。(小承气汤)或腹满不减者可下。(同上。)脉沉有力,内实 潮热不解,可下。(大柴胡汤。)病者无表里证,发热六七日,脉虽浮数可下。(大柴胡汤。)凡以手按脐腹硬者。或痛不 可按者,可下。(大小承气汤。)太阳证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即愈,小腹急结者可下 。(桃仁承气汤。)下后不解,再按脐腹有无痛处,若有硬处,手不可按者,可再下之。太阳结胸,潮热,脉不浮,可下。
(大陷胸汤。)少阴失下而咳逆,大便实,可下。(小承气汤。)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
口干燥者可下。(大柴胡汤、小承气汤。)太阳证,身黄脉沉结,小腹坚,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 自利,人如狂者,血证候也,(抵当汤下之。)阳明证,其人喜忘,必有瘀血,屎虽坚,大便必黑,(抵 当汤下之。)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必中懊 ,必发黄,可下。(大承气合茵陈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