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98-古今医统大全-第183页

诸风上攻,头目昏眩,项背拘急,鼻塞声重,皮肤搔痒,瘾疹顽麻。妇人 血风头痛,肿痒皆治。
人参 茯苓 防风 荆芥穗 甘草 芎 羌活 白僵蚕 薄荷叶 蝉蜕(各一两)
浓朴 陈皮(各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茶清调下。遍身痒者,酒调下。
(《简易》)\x冲和散\x 治感冒风湿,头目不清,鼻塞声重,倦怠欠伸,出泪。
苍术(四两) 荆芥(两半) 甘草(八钱)
姜汤调服二钱。
\x金沸草散\x 治秋令肺经受风。头目昏痛,咳嗽声重,唾涕稠粘。及治时行疫 气,壮热恶风。
旋复花(去梗) 麻黄 前胡(各七分) 荆芥穗(一钱) 半夏(制) 赤芍药 甘 草(各五分)
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热服。
\x人参败毒散\x 治伤风头痛,壮热恶寒及风痰咳嗽,鼻塞声重。如心经蕴热,口舌干燥,
加黄芩。
人参 羌活 桔梗 柴胡 前胡 独活 枳壳 川芎 茯苓 甘草(等分)
水盏半,姜三片、薄荷少许煎。
<目录>卷之九\伤风门<篇名>药方属性:(《和剂》)\x羌活散\x 治风邪壅滞,头目昏眩,遍身拘急,肢节烦痛,鼻塞声重,天阴 愈觉不安。
羌活 防风 麻黄 枳壳 菊花 细辛 川芎 蔓荆子 白茯苓 石膏 黄芩 甘草(炙)
前胡(各等分)
上水盏半,姜三片煎。
\x柴胡升麻汤\x 治感冒头痛,恶寒身痛,鼻塞咳嗽,唾涕稠粘。
柴胡 前胡 升麻 桑白皮 赤芍药 干葛 黄芩 石膏 荆芥 上水盏半,姜三片、淡豆豉二十粒,煎七分服。
<目录>卷之九\伤风门<篇名>药方属性:(《宣明》)\x防风通圣散\x(方见中风门)治伤风,邪传入里,内热郁结,秘塞壅闷。
(钱氏)\x大黄丸\x 治伤风,内挟痰热宜下之。
大黄 黄芩(等分)
上为末,滴水丸服。
<目录>卷之九\破伤风门<篇名>病机属性:《病机》云:破伤风者,有因卒暴伤风,邪袭之,传播经络,致使寒热更作,身体 反张,口噤不开。甚者,邪气入脏则死矣。有因诸疮不瘥,荣卫虚,不生肌肉,疮口不 合,风邪亦能外入,为破伤风之候。二者皆外因也。有诸疮不瘥,举世皆言着灸为上,是谓 热疮。而不知火热客毒,逐经变病,不可胜言,微则发热,甚则生风而搐。或角弓反张,
口噤目斜。此不内外因也。有破伤风不灸而病此者。因疮着白痂,疮口闭塞,气难通 泄,故阳热郁结,热甚生风。或病已十分安全,而忽有此病,皆由内气虚损,风热郁于五内 而得之者,此皆内因也。
<目录>卷之九\破伤风门<篇名>病机属性:古方以破伤风与中风混同论治,故不另立门户也。惟河间分表里中三法,与伤寒同治,
用药甚详。其言病因,有外伤于风,有因灸火内热所作,特与中风相似也。但中风之人,尚 可淹延岁月,而破伤风犯之多致不救。盖中风有在经、在腑、在脏之异。独入脏者,最难 治。破伤风或始而出血过多,疮口早闭,瘀血停滞,俱是血 受病。血属阴,五脏所主,故破伤风始虽在表,随即传脏,故多死也。
<目录>卷之九\破伤风门<篇名>病机属性:破伤风同伤寒法通治,分别表里阴阳,有在表在里、有在半表半里者。在表者,宜 汗之;在里者,宜下之;在半表半里者,宜和解之,不可过其治也。凡疮愈或未愈,始因 风邪袭入,或因闭塞郁热,生风下已,则表传入里。气尚平者,惟善伸欠,筋脉挛急,恶 寒,或筋惕而搐,脉则浮数而弦。宜以辛热,开冲郁结,如伤寒以麻黄汤发散是也。凡用辛 热发散,然是寒药佐之。则凡风热之胜,亦如伤寒麻黄桂枝加黄芩、石膏、知母之类,
是则在表之治法然也。
风邪在表不已,渐于里而未深入者,是谓半表半里,亦犹伤寒小柴胡汤和解之也,此 中治之法然也。
邪气入里,病势特深,而舌强口噤,项背反张,惊惕搐搦,涎唾稠粘,胸臆满塞,而或 便溺闭,或时汗出。脉则弦大而数。然汗出者,风热郁甚于里,而表热少罢,则腠理疏泄,
而心热甚,故汗出也。宜以芎黄汤之属下之,复以退风热剂和之,此治里之法然也。
<目录>卷之九\破伤风门<篇名>脉候属性:脉浮而无力为太阳虚也。脉长而有力为阳明实也。脉浮而弦小者,少阳也,脉洪实弦 数,邪入于里也,宜下之。
<目录>卷之九\破伤风门<篇名>药方属性:\x灵砂丹\x 治破伤风一切诸风。
威灵仙 牵牛(取头末) 苍术(各五钱) 何首乌 香附子(六钱) 川乌(去皮 尖) 乳香 没药(各三钱) 朱砂(二钱,为衣) 皂角(去皮弦,炙黄)
上为末,皂角打碎,用酒二升半,春秋三日,夏二日,冬七日取汁,打糊丸。每服 五丸,酒下。
\x急风散\x 治新久诸疮,破伤中风,项强背直,口噤不语,手足抽搐,眼目上视,喉中 拽锯及取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