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灸法,三五日间势必减退,渐渐调和,以求生路。如从前
来,名曰实风,亦主人瞀闷,脉紧浮大,宜以茯神汤、西州续命汤求效,不用大劫,自使势慢,
须缓治之。《千金》曰∶风者百病之长,又曰∶治风不以续命汤治之,则不为治风,所以见圣人
之心矣。(《鸡峰方》)



<目录>卷之三\翼医通考(下)

<篇名>病证

属性:《内经・疏五过论》曰∶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启玄子云∶神屈故也。
以其贵之尊荣,贱之屈辱,心怀慕眷,志结忧惶,虽不中邪,病从内生,血脉虚减,名曰脱营。
凡病此者,心思郁结,忧虑不已,饮食少思,精神日减,气血渐衰,形容枯槁。粗工不察,妄投
药饵,速死有期。故经所论治有五过者是也。



<目录>卷之三\翼医通考(下)

<篇名>病证

属性:病不可治有六失者,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知病,失于不知
药。六失之中,有一于此,即为难治,非止医家之罪,亦病家之罪也。矧又医不慈仁,病者猜鄙,
二理交驰,于病何益?由是
言之,医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则招祸;病者不可猜鄙,猜鄙亦招祸。贤者洞达物情,各就安乐,
亦治病之一说耳。《千金方》引《史记》云∶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轻身重财,二不治;衣食
不能适,三不治;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信巫不信医,六不治。
有一于此,则重难治也。



<目录>卷之三\翼医通考(下)

<篇名>病证

属性:病之始起,不能早治,以其浅薄,视之泛常。及致日月久淹,积小成大,乃求医药。法不及
用,而势已盈,岂为天命?



<目录>卷之三\翼医通考(下)

<篇名>病证

属性:凡诊脉形证相应,因与服汤,食顷变大吐下腹痛,是为变怪。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是
亦谓之灾怪耳。



<目录>卷之三\翼医通考(下)

<篇名>病证

属性:丹溪云∶胃气者,纯清冲和之气,人之所赖以为生者也。若谋虑神劳,动作形苦,嗜欲无节,
思想无穷,饮食失宜,药饵违法,皆能致伤。既伤之后,须用调和。恬不知怪,或于病将小愈,
而乃恣意犯禁。旧病未除,而新证叠起。吾见医药将日不暇给,而戕贼之胃气无复完全之望,去
死近矣。愚见患者小愈,胃气才回,咸谓以为能食者不死,率意恣欲,妄投浓味,惟其不嗜胜人
为忧。噫!弗思甚也,殊不悟浓味助邪。古人摄养每以寡嗜欲薄滋味为先,况病患伤败之际,而
又重伤,其不危殆者寡矣。又见久病之人少愈,而目尚昏,腰尚重,谓病久郁抑,精闭不通,率
喻入房以疏郁结,往往一行而病遽起,反至不救者多矣。饮食不节,反轻为重,转安为危者,历
历有之。此天下之通弊,惟贤者知之。



<目录>卷之三\翼医通考(下)

<篇名>病证

属性:医寄死生,斯术之大。须资贤智,勿信庸愚。最要变通,不宜固执。洞明脉病药治之理,详
悉望闻问切之情药推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脉
究浮沉迟数滑涩之形,表里寒热虚实之应;阿阿春柳之和,弦钩毛石之顺。药用君臣佐使,脉分
老幼瘦肥。药乃天地之精,药宜切病;脉为气血之表,脉贵有神。病有外感内伤,风寒暑湿燥火
之机;治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之剂。外感异乎内伤,寒证不同热证。外感宜散而内伤宜补,
寒证可温而热证宜清。清温得宜,须臾病愈;补泻失度,顷刻人亡。外感风寒,宜分经而解表;
(外感风寒,传变不一,宜分经络散解方可。)内伤饮食,可调胃以消溶。(内伤饮食,只在一
处,不过调胃消导而已。)胃阳主气司纳受,阳常有余;脾阴主血司运化,阴常不足。胃乃六腑
之本,脾为五脏之源。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调和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谨饮食,
为却病之良方。
病多寒冷郁气,气郁发热;或出七情动火,火动生痰。有因行藏动静以伤暑邪,或者出入雨
水以中湿气。亦有饮食失调而生湿热,倘或房劳过度而动相火。制伏相火,要滋养其真阴;祛除
湿热,欲燥清其脾胃。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阳暑可清热,阴暑可散寒。寻火寻痰,分多分
少而治;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痰因火动,治火为先;火因气生,理气为本。治火,轻者可
降,重者从其性而升消;理气,微则宜调,甚则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