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疾平。当其下时。瞑眩特甚。手足厥冷。绝而复苏。举家号泣。咸咎药峻。嗟乎。药可
轻用哉。
张三锡曰。曾治一少年。体薄弱。且咳血。左边一块。不时上攻作痛。左金、芦荟俱不
应。诊其脉三部虽强。而细涩不流利。因作阴虚治。四物加知、柏、元参、丹皮。不六剂顿
愈。此阴虚似肝积也。由此推之。虽因部分名积。诊视之际。犹当详审。惟圆机者。乃不昧
此。
震按此二条。一系饮积。以证与因断之。一系阴虚似肝积。以脉断之。即圆机也。两家
垂训。裨益尤多。
喻嘉言治袁聚东。年二十岁。生痞块。日进化坚削痞之药。渐至毛瘁肉脱。面黧发卷。
殆无生理。喻视之。少腹脐旁三块。坚硬如石。以手拊之。痛不可忍。其脉两尺洪盛。余俱
微细。谓曰。此由见块医块。不究其源而误治也。初起时块必不坚。以峻猛之药攻至。真气
内乱。转护邪气为害。如人 打。纽结一团。迸紧不散。其实全是空气聚成。非如女子月经
凝而不行。即成血块之比。观两尺脉洪盛。明是肾气传于膀胱。因服破气药多。膀胱之气不
能传前后二便而出。乃结为石块耳。治法须内收肾气。外散膀胱之气。以解其 结。三剂可
愈也。先以理中汤加附子五分。块即减十之三。再用桂、附大剂。腹中气响甚喧。三块一时
顿没。然有后虑者。肾气之收藏未固。膀胱之气化未旺。倘犯房室。块必再作。乃用补肾药
加桂、附。多加河车为丸。取其以胞补胞而助膀胱之化源也。服之后。方不畏寒。腰围渐大
年余且得子。
震按此人克伐太过。换以温补。未足为奇。惟两尺脉洪盛。非此诠解。谁不面涩。至于
桂、附、河车。同补肾药为善后计。则与肾气传膀胱之论紧切不泛。非通套治痞成法可比。
李士材治郡守于鉴如。每酒后腹痛。渐至坚硬。得食辄痛。李诊之曰。脉浮大而长。脾
有大积矣。然两尺按之软。不可峻攻。令服四君子汤七日。投以阴阳攻积丸三钱。但微下。
更以四钱服之。下积十余次。皆黑而韧者。察其形不倦。又进四钱。于是腹大痛。所下甚多
仍服四君子汤十日。又进丸药四钱。去积三次。又进二钱。下积至六七碗。脉大而虚。按
至关部豁如矣。乃以补中益气调补一月。全愈。
震按脉浮大而长。为脾有大积。较之丹溪诸案。或沉涩而小且数。或微而短涩。或虚微
短涩。或脉涩而弱者。大不同矣。须于临证时。能以古人各种脉法。俱为我之正鹄。庶期中
的。若两尺按之软。不可峻攻。固是正理。然亦要看得灵变。盖两尺软为虚。则喻案之两尺
洪盛。宁不认为实而峻攻之耶。故又当以形色及病情参讨也。
给谏侯启东腹中嘈痛。士材按其左胁。手不可近。凡饮食到口。喉间若有一物接之者然
李曰。脉大而数。腹痛呕涎。面色痿黄。此虚而有湿。湿热相兼。虫乃生焉。当煎人参汤
送槟黄丸以下虫积。虫若不去。虽补何益乎。病者畏不敢用。后竟不起。
震按此是虫积。犹之饮积。俱无块者耳。彼肯服十枣丸而愈。此不肯服槟黄丸而殂。因
知病之宜补宜攻。总贵用其所当用。诚不可专守洁古之说为稳着也。
周慎斋治一妇。素善怒。左胁下有块。身肥大。经将行。先一二日。且吐且下。此肝木
乘脾。脾虚生痰不生血也。善怒胁块。肝气亢也。吐下者。脾气虚也。身肥则多痰。痰盛者
中焦多湿。故经行时气血流通。冲动脾湿。且吐且下也。久而不治。必变中满。宜理脾燥湿
白术一两。半夏五钱。生姜七钱。沉香二钱。共末。白糖和服。
一人左胁下有块。右关脉豁大。周用乌药一两。以附子五钱浓煎制之。将乌药日磨二三
分。酒送下。俟积行动。乃以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服之。丸用六君子。
震按慎斋书云。凡积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当用消积药。使之溶化。则除
根矣。积去须大补。诚格言也。即此二案。亦平淡之神奇。又尝考消积之方。如桃仁煎用大
黄。虻虫、芒硝。黑神丸用生漆、熟漆。东垣五积丸俱用川乌、巴霜。局方圣散子、三棱煎
丸俱用 砂、干漆。此皆峻厉之药。用而中病。固有神效。若妄尝轻试。鲜不败事矣。千金
硝石
丸人参、硝黄并用。丹溪犹以为猛剂。治婢一案。每与补药迭进。此真善治病者也。丹溪治
积聚案有数十条。轻重曲折。适至病所。惜不能重载。再阅叶氏医案积聚门。只用鸡肫皮、
莱菔子、蛤粉、芥子、蜣螂、 虫、青、朴等。并无古方狠药。其理尤可想见。予曾亲见叶
先生治一妇。产后着恼。左边小腹结一块。每发时。小腹胀痛。从下攻上。膈间乳上皆痛。
饮食入胃即吐。遍医不效。先生用炒黑小茴香一钱。桂酒炒当归二钱。自制鹿角霜一钱五分
生楂肉三钱。川芎八分。菟丝子一钱五分。水送阿魏丸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