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温。和中胜湿。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
能去皮肤腠理间湿。故以为臣。夫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血气各有所归。人参甘草 甘温。补脾胃。养正气。使苦剂不能伤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疼。苦参、黄芩、知母。
茵陈苦寒。乃苦以泄之者也。凡酒制炒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温平。泽泻咸 平。淡以 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使壅滞之气得宣通也。
\x【当归拈痛汤】\x治湿热为病。肢体烦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下疰于胫。肿痛不可忍。
甘草(炙) 茵陈蒿(酒炒) 酒黄芩 羌活(各半两)
防风 知母(酒洗) 猪苓(去皮) 泽泻 当归身(各三钱) 苦参(酒洗) 升麻 黄芩(炒)
人参 葛根 苍术(各二钱) 白术(一钱半)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待少时。
美膳压之。
<目录>卷二十二<篇名>病有远近治有缓急属性:征南元帅不 吉歹。辛酉八月初三戌时生。年七旬。丙辰春东征。南回至楚丘。诸路迎迓。多 献酒醴。因而过饮。遂腹痛肠鸣。自利日夜约五十余行。咽嗌肿痛。耳前后赤肿。舌本强。涎唾稠 粘。欲吐不能出。以手曳之方出。言语艰难。反侧闷乱。夜不得卧。使来命予。诊得脉浮数。按之 沉细而弦。即谓中书粘公曰。仲景言下利清谷。身体疼痛。急当救里。后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 里四逆汤。救表桂枝汤。总帅今胃气不守。下利清谷。腹中疼痛。虽宜急治之。比之咽嗌。犹可少 待。公曰。何谓也。答曰。内经云。疮发于咽嗌。名曰猛疽。此疾治迟则塞咽。塞咽则气不通。气 不通则半日死。故宜急治。于是遂砭刺肿上。紫黑血出。顷时肿势大消。遂用桔梗、甘草、连翘、
黍粘、酒制黄芩。升麻。防风等分。 咀。每服约五钱。水煮清。令热漱。冷吐去之。咽之恐伤 脾胃。自利转甚。再服涎清肿散。语言声出。后以神应丸辛热之剂。以散中寒。解化宿食。而燥脾 湿。丸者、取其不即施化。则不犯其上热。至其病所而后化。乃治主以缓也。不数服。利止痛定。
后胸中闭塞。作阵而痛。予思灵枢有云。上焦如雾。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 气也。今相公年高气弱。自利无度。致胃中生发之气、不能滋养于心肺。故闭塞而痛。经云。上气 不足。推而扬之。脾不足者。以甘补之。再以异功散甘辛微温之剂。温养脾胃。加升麻、人参上升。
以顺正气。不数服而胸中快利而痛止。内经云。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 调之。其次平之。胜者夺之。随其攸利。万举万全。又曰。病有远近。治有缓急。无越其制度。又 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此之谓也。
<目录>卷二十二<篇名>寒治验属性:征南副元帅大忒木儿。年六旬有八。戊午秋征南。予从之。过扬州十里。时仲冬。病自利完谷 不化。脐腹冷疼。足 寒。以手搔之。不知痛痒。尝烧石以温之。亦不得暖。予诊之。脉沉细而微 。予思之。年高气弱。深入敌境。军事烦冗。朝暮形寒。饮食失节。多饮乳酪。履于卑湿。阳不能 外固。由是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故 寒而逆。内经云。感于寒而受病。微则为咳。盛则为泄为痛 。此寒湿相合而为病也。法当急退寒湿之邪。峻补其阳。非灸不能病已。先以大艾炷于气海。灸百 壮。补下焦阳虚。次灸三里二穴各三七壮。治 寒而逆。且接引阳气下行。又灸三阴交二穴。以散 足受寒湿之邪。遂处方云。寒淫所胜。治以辛热。湿淫于外。平以苦热。以苦发之。以附子大辛热 助阳退阴。温经散寒。故以为君。干姜、官桂、大热辛甘。亦除寒湿。白术、半夏、苦辛 温而燥脾湿。故以为臣。人参、草豆蔻、炙甘草、甘辛大温。温中益气。生姜大辛温。能散清湿之 邪。葱白辛温。以通上焦阳气。故以为佐。又云。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故大作剂服之 。不数服泻止痛减。足 渐温。调其饮食。逾十日平复。明年秋。过襄阳。值霖雨。阅旬余。前证 复作。再根据前灸添阳辅。各灸三七壮。再以前药投之。数服良愈。
\x【加减白通汤】\x治形寒饮冷。大便自利。完谷不化。脐腹冷痛。足 寒而逆。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各一两) 官桂(去皮) 甘草(炙)
半夏(汤泡七次) 草豆蔻(面裹煨) 人参 白术(各半两)
上八味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五茎。煎一盏三分。去渣。空心宿食消尽 。温服。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任脉所发。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 外廉两筋间。取足举之。足阳明脉所入合也。可灸三壮。针入五分。
三阴交二穴。足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交会。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髓会绝骨。针经云。脑髓消。胫酸耳鸣。绝骨在外踝上辅骨下当胫中是也。髓会之处也。洁古 老人云。头热如火。足冷